正文 第13章 賀州的族群結構及特征(4)(1 / 3)

那麼,《蔣氏族譜》中所說“從衡陽珠璣巷”人桂徒居賀州之說中的“衡陽”說,又如何解釋呢?據查,明初因少數民族頻頻舉事,使整個湘南變得很不安寧。《明太祖實錄》記洪武八年(1375年)“湖廣衡州已指揮使司僉事張大有以罪誅。先是洞蠻盤滿仔等叛,大有率兵捕之。遣千戶康寧略白水洞,仍分兵三道搜捕”;以及洪武二十九年“胡冕率兵至郴桂,征剿山寇。”民國《桂東縣誌》卷7《兵防誌》亦雲:“洪武間,匹袍蠻鍾均不時劫掠,調郴州所百戶三員戍守寨口、煙竹、新坑三堡,遂為世鎮。”而南雄府從洪武、亦樂到宣德,成化年間的數任知事,通判在任上都“傈流移,辟荒地”。永樂年間歸籍人口有數萬人[53]。萬曆年間,:“客浮於主,至有於軍北盈室而不入版圖者蠻”。[54]普昭州府到正統年間也已是“主戶少而客戶多”,“而翁源,乳源尤甚”,客戶被準係“古籍偏入戶冊”,[55]前來古籍者,多為“江、楚、閩汀之民”。[56]在這種動亂的氣勢下,蔣氏從湘南遷出也是有曆史根據的。

但是·為什麼在《蔣氏族譜》中要將衡陽與珠璣巷聯係起來呢?是否說明蔣氏的遷徙路線是衡陽到珠璣巷,再到賀州的呢?首先,我們要分析從衡陽到珠璣巷有沒有可能?從地理交通情況上看,自古從湖南入桂有兩條路,一條從鐔城越南嶺的越城嶺,過靈渠,下漓水可達桂林,再向南可抵抗州;另一條是從湖南江華越南嶺的萌諸嶺,到賀州。但自唐代張九齡在大庾嶺開新通後,中原人從江西入粵成為最便捷的通道,上述從湖南入桂的兩條通道逐漸冷落。所以從衡陽入粵到珠璣巷應是可行的,而從湘南入粵的路線卻尚待進一步考察。

其次,從珠璣巷入桂徙居賀州有沒有可能?據查,曆史上,尤其清代廣府人、客家人由粵入桂多溯西江而上,向廣西東南部遷徙。但是由於賀州地處廣西東北角,與廣東的連山、連南緊相聯結,從韶關南雄本原向西經乳源、連縣、連南、連山到賀州也是可行的,我們考察過的賀州南鄉鎮就與廣東連山縣緊緊相連,曆史上往來密切。

根據上述考證和分析,我們認為蔣氏先祖從衡陽珠璣巷入桂徙居賀州是有曆史根據的。但是是否一定從珠璣巷遷出,則不盡然,因為在《蔣氏族譜》中還有“全州珠璣巷”之說,聯係到前述入粵移民的“珠璣巷”情結,在蔣氏的遷徙曆史珠璣巷情結也免不了會起作用。

這種珠璣巷情結,在廈良寨其他一些姓氏的祖源中也有記載,如謝氏說自己的先祖是從湖南珠璣巷遷到香港油麻地,再遷肇慶鬱南,最後遷賀州廈良寨,至今已是第6代了;李姓從南京珠璣巷遷到鍾山銅鼓圩,再遷到黃田公和本地寨,最後才遷到廈良寨。

從廈良寨蔣氏,以及謝氏、李氏的祖源來看,八都人的形成與湘南移民有重大關係。

本課題田野調查的其他材料也表明賀州漢族族群中的本地人、客家人、鋪門人都是明清時遷入賀州。

總之,賀州的族群,無論是壯族族群,還是瑤族族群,或是漢族族群,均是移民族群。

(三)賀州族群的曆史邊界呈平行發展態勢

從賀州族群形成和發展的曆史來看,人們不難發現其曆史的邊界呈平行發展態勢。

關於壯族和瑤族形成和發展的曆史前已論述,他們的曆史邊界在曆史的坐標中呈平行發展的態勢已十分明晰在此不贅述。下麵我們著重要討論分析的是賀州漢族族群中特有的幾個族群:本地人、鋪門人、都人的曆史邊界,即他們各自形成和發展的曆史。

1.本地人的曆史邊界

本地人是怎樣形成為賀州漢族一個較大族群的!自筆者1989年到賀州作第一次田野考察時就注意了這個問題。據《賀州市誌·民族篇》(1999年清樣稿)所記:

本地人“除鋪門外,其餘鄉鎮均有居住,其中以大寧、桂嶺、開山、大平、水口、步頭、賀街等鄉鎮為主要居地,入口約30萬,[57]占漢族人口的42%,從大量族譜調查證實,其祖先並非土著,為宋朝及其以後由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廣東等地陸續遷來賀縣,以明代遷入居多,宋代為數極少,唐代及其以前遷入定居至今未發現。”

我們這次對賀州八步鎮作田野考察時從族譜來看情況也大致如此。但是通過對本地話的考察,我們卻發現情況並不完全如此。

據盤美花的考察.本地話屬五嶺話。[58]五嶺話是湖南、廣東、廣西三省區交界的大庾、騎田、萌渚、都龐、越城五嶺一帶的一種漢語方言,具體分布在湖南的東安、零陵、永州、雙牌、新田、寧遠、道縣、藍田、江永、江華、嘉禾、桂陽、臨武、宜章、郴州、郴縣.廣西的龍勝、靈川、灌陽、臨桂、永福、恭城、富川、鍾山、平樂、賀卅I.廣東的南雄、樂昌、仁化、曲江、連縣、連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