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賀州的族群結構及特征(4)(3 / 3)

2.鋪門人的曆史邊界

鋪門人的形成曆史一直是一個謎。要了解和研究鋪門人形成的曆史,必須先了解賀州市曆史上建置政區的變遷情況。

據《鋪門鎮誌》所記,漢元鼎六年(前11兒年)置臨賀、封陽縣,今賀縣北部屬臨賀縣,縣治今賀街鎮;今賀縣南部的信都、鋪門、仁義、靈峰、大平、水口等鄉鎮屬封陽縣,縣治今鋪門鎮。兩縣均屬蒼梧郡。晉朝封陽劃歸臨賀郡。南朝宋代元嘉年間(424~453年),析封陽置祈縣,封陽縣治仍設在鋪門。宋開寶四年(971年)廢封陽,鋪門入臨賀縣之信都鄉,從此,信都鄉之置曆宋、元、明三代至清末。清代信都巡檢司的司署設在鋪門石城北門外玉寨處。光緒32年(1906年)信都改置信都行,廳治初在信都,後在鋪門石城北門外。民國元年(1912年)信都廳改為信都縣,縣治仍在鋪門石城北門外的舊司署。1919年,信都縣治始遷信都新衙署。[62]由此可見,兩千多年來鋪門一直為今賀州市南部的政治中心。這應該是鋪門人得以形成,並與遷入今賀州市北部的漢族移民形成曆史邊界一個重要的政治原因。

根據考古發掘,在鎮門鎮河東村和河南村有散布著長約3公裏的西漢古墓群200多座,出土文物中有玉印、瑪瑙、珍珠、鼎盒、壺、鈁等葬品等,其中金鍾一號漢墓中出土的玉印上有“左夫人”的銘字。[63]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為南越王國所統治,賀州雖位於南越之西,但縣境東北的萌諸嶺,作為五嶺之一,在秦漢時就是關隘之所,境內有南抵西江的賀江,是深入南越中心地區的重要水路,也是北方漢族移民遷入嶺南的主要通道之一。可見西漢時鋪門既是當地的一個政治中心,也是當時遷入嶺南漢族移民的一個居住中心。

從上述鋪門漢墓的考古材料中可以看出漢代即有一定數量的漢族移民遷入,這應該是最早的鋪門人。

但是現代賀州漢族族群中心的鋪門人的形成卻源於宋代《賀州市誌·民族篇》(1999年清樣稿)所記:

鋪門人“主要居住鋪門鎮,此外信都、仁義有部分居住,人口8萬多[64],約占漢族總人口的11%。據民國《信都縣誌》記載,鋪門人的祖先原居廣東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牛田坊,其遷徙時間有兩說:一為宋紹興元年(113年),二為成淳九年(1273年),據族譜及碑刻資料,鋪門人在鋪門定居為二十二至二十八代,約為450至600年。這就是說,鋪門入居鋪門最早也應在明初,其祖先先至珠江三角洲,後輾轉到鋪門落籍。”

《賀州市誌·民族篇》的上述分析,放在華南族群互動和認同的大曆史背景下去考察即可得到印證。

北宋末年,金兵入汴後,中原大亂,宋高崇南逃,中原漢族隨之大規模南遷,《宋史·高宗紀》: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朝廷命“出米十萬斛”以濟太湖一帶各州府“東北流寓之人”。但是金兵窮追不舍,從兩浙打到今江西南昌,迫使遷到這一帶的中原漢族土民輾轉南逃而入粵。這次入粵的漢族既有流士,又是流民。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隆佑太後率部分官吏士民入江西,曾在嶺北的虔州停留一年。隆佑太後返加臨安時,“士民既沒有隨太後赴臨安的條件,又勢不能北還,‘因而不得不更南度大庾嶺,求安身之地。”[65]建炎四年,李綱自海南流放回來,自廣西人廣東,作《江行即事八首》,詩中提到“衣冠避地成僑寓,風月留人長往還”,顯然是針對沿途所見有感而發。入粵漢族多以今南雄縣珠璣巷為翻嶺進入廣東的第一站,然後經此轉遷各地,其中當有遷入鋪門者。

從南雄珠璣巷轉遷各地的導火線據說是由蘇(胡)妃事件引起的。傳說紹興元年(1131年)[66]皇妃胡氏(或蘇氏)被黜,潛逃出宮,由珠璣巷富商黃貯萬帶回作妾。朝廷聞知,乃借口在珠璣巷一帶建立營寨,把居民盡行驅逐。珠璣巷人大懼,97家居民遂商議南遷,認為“南方煙瘴地麵,田野寬平,及無勢惡把持之處,眾相開辟基址,共結婚姻,朝夕相見,仍如今日之故鄉也。”[67]這就是關於漢族入粵史上有名的珠璣巷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