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南雄珠璣巷漢族移民之所以會轉遷他址主要原因一是閩、粵、贛、湘邊的動亂,如紹興元年八月,張忠、鄧慶、劉軍一等據南雄,江西統製傳輸討之;紹興三年(1133年)江彭友等農民起事,占江西、湖南8縣,虔、吉盜連兵寇掠循、梅、廣、惠、英、韶、南雄、南安、建昌、汀、邵武諸郡。正如《易氏族譜》所雲:“宋乾道末,贛之坡洞豪頑嘯聚為亂,蔓為雄、韶。公謂陳妣日:‘吾祖宗屢世積德,料必無恙。不若預為之避,尤為明哲。’淳興(興為熙之誤)十一年甲午辰五月,遂負神主棄廣,挾貲人廣之城南小市街石亭巷居焉。”[68]二是元軍入粵,引起閩、贛、粵軍民的激烈反抗,雄、韶、虔、汀一帶淪為戰場,南雄更是成為戰場的中心戰區,雙方爭奪數度易手,從鹹淳末(1273年左右)至祥興二年(1279年)的六七年間,元軍兩過大庾嶺,三占雄、韶,珠璣巷處在交通要道上,加上自然災害的頻繁,“天災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憂慮難周”,[69]而紛紛南遷,開始了入粵漢族以珠璣巷為起點的大規模南遷。
珠璣巷漢族移民轉遷他地的情況所記甚多,如《開平方誌》雲:“獅子羅村,其先世室兆隨宋太祖江討叛,至廣東南雄始興縣,遂家居焉,七代貴翁紹興元年從南雄遷莨底,即今新會良溪也”;又如《香山縣誌》雲“(隆鎮)湧邊曾在……六十一傳世季青,因避亂徙居保昌縣珠璣巷,傳至汝富,曆六代,如遨遊來香山,止於湧邊鄉,逐家焉。”遷入鋪門的陳姓,先由金陵珠璣巷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再遷廣東開建大玉衝,明初至繼祖這一代才到鋪門;魏姓由廣東南雄府保昌縣遷來,主要居住在鋪門鎮南華村[70];賀州鋪門鎮龍灣寨《麥氏族譜》雲:其支派由始興(明屬南雄府)遷居到黃角(在今廣東中山),由黃角遷到小欖(在今廣東中山),南宋時再遷到龍灣寨。凡此等等,不勝枚舉。這些從南雄珠璣巷南遷在珠江三角洲落籍的漢族移民其後逐形成為廣府人。與此同時,從南雄珠璣巷南遷到珠江三角洲,其後又輾轉遷入鋪門的漢族移民在鋪門落籍後,遂形成為現代的鋪門人。對此,鋪門話可以佐證。據韋樹關對鋪門話的調查分析,鋪門話源於五嶺話,他列舉了鋪門話與以湖南寧遠話、江永話為代表的五嶺話的共同點有:
(1)古全濁音聲母陽平字今讀塞音塞擦音時讀作不送氣的清音。
(2)古非、奉母部分字今讀p或ph。
(3)古微母部分字今讀m。
(4)古假設及鹹攝入聲韻有高元音化的趨勢(古漢語讀a、ia、ua,主要元音為低元音a,而五嶺話和鋪門話或讀作半高元音o,或讀作複合元音Wa,或讀作高元音u,舌位都比a高)。
(5)古蟹攝有單元音化的趨勢(古漢語蟹攝-i韻尾,五嶺話、鋪門話已失-i韻尾)。
(6)古-m韻尾有脫落的趨勢(部分字脫落,部分字並入-η韻尾)。
(7)古-n韻尾有脫落的趨勢(部分字脫落,部分字並入-η韻尾)。
(8)古-η韻尾部分字有脫落的趨勢。
(9)有相當數量相同的方言詞。
(10)動物的性別在動物名稱後加修飾語表示,且所加的修飾語十分相近。
鋪門話中五嶺語底層成分的凸現,證明他們的祖先源於五嶺話區域,而南雄珠璣巷正是在五嶺話區域內。
與此同時,鋪門話的底層中又有粵方言的成分。據韋樹關的調查分析鋪門話與粵方言的相同之處在於:
(1)聲調保持古漢語平上今入各分陰陽的陽。
(2)有-m、-p、-t韻尾。
(3)古遇合一模部分字、遇合三虞部分字、效開一豪部分字讀ou。
(4)古微母部分字、曉母部分字讀f或n。
(5)二者有一批共同的方言詞。(東西)、翼(翅膀)、遮(傘)、靚(漂亮)、衰(倒黴)、(剛剛)等。
這種情況正如說明遷入南雄珠璣巷的漢族移民,在南遷的過程發生互動,從珠江三角洲遷入鋪門的漢族移民,必然受到正在形成中的廣府人的影響,在語言中打下粵方言烙印之時卻與廣府人分道揚鑣,落籍鋪門而與漢代以來在鋪門落籍的漢族移民認同形成為鋪門人,從而確立了鋪門人的曆史邊界。
3.都人的曆史邊界
都人是賀州漢族中一個十分特別的族群,一是其人口較少,約3萬人[71];二是其繞八步城區而居,分布於八步、黃田、鵝塘等鎮的一些村莊;三是其語言奇崛,其他漢族族群聽不懂而稱之為“怪人”。[72]那麼,這個奇崛漢族族群的曆史邊界是如何形成的呢?
徐傑舜在賀州廈良村考察都人的時候,老人們說他們的先祖之所以遷徙到廈良,是因為用草人學射箭,侮辱了皇母娘娘,犯了王法。被抄九族而逃到八步來的。當時一起逃難的還有鄭、黃二姓,到八步後,因都是“艸”字頭,便結義為兄弟,在現在八步鎮靈峰村平安寨共建了一個祠堂。蔣家友(民兵營長)說他的先祖是明萬曆年間1572年遷來,至今已有410年左右了。據查1572年為明隆慶五年,迄今已4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