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宗麟台於明朝中葉從湖南衡陽珠璣巷徙居賀縣賀街落籍,後有德勇合遷移黃田蔣家寨。緣配程氏老太婆生子三,長男文意公房居蔣家寨;次男文惠公居龍回寨和老家洞;三男文忠公徒居白家寨遷移黃田三七移居住。”(黃田宗麟合源流序)
“始祖宗麟公,從湖南衡陽珠璣巷遷到賀街居住第三代孫德勇公,生於明朝成化十五年(1480年),綞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祝妣程氏與德勇公同年,終於嘉靖四十三年(1565年)。明朝中葉德勇公始徙居黃田落家寨樂業。生子三,長文意字堯;次文惠字鏡;三文忠字智、育一子之助。分房後,文意公居蔣家寨,文惠公居龍回寨,文忠公居白家寨,後徙三七橋,永鏡公徙居(老家)洞。文助公後裔不祥。”(黃田龍回寨、老家洞、三七橋落氏譜序)
綜上所述可知,廈良寨的蔣氏大多是明朝中葉從“湖南衡陽珠璣巷”入桂徙居賀州後定居於廈良寨的。此外,雖然還有“自南京分派另名金陵移居廣東省潮州普公縣可瓏村”分宗後徙居賀縣說,有自“全州珠璣巷”分宗後徙居賀縣說,有為官後在賀入籍說,有“因逃避充軍”說,但從“衡陽珠璣巷”人桂徙居賀州是主流。
在討論鋪門人時筆者已論及珠璣巷之說在兩廣漢族,尤其是廣府人的家譜、族譜中十分流行。那麼,廈良寨的蔣氏是不是從珠璣巷入桂的呢?從地理、交通方麵來看,唐張九齡開通大庾新道之前,因大庾嶺極其崎嶇,道路艱險,中原人入粵往往從廣西靈渠進入。唐以後,大庾新道取代了靈渠的地位,此後一千多年珠璣巷成了入粵移民的集散地,從而形成了珠璣巷情結。所以.如前所述廈良寨蔣氏講他們從珠璣巷遷居於賀州不是沒有曆史根據的。有意思的是,在這次考察中。據韋樹關的調查,賀州廈良村八都人使用的八都話屬五嶺話,[73]二者之間有以下共同點:
(1)古全濁音聲母陽平字今讀塞音塞擦音時讀作不送氣清音。
(2)古微母部分字今讀m。
(3)古端母多數字、知母部分字及照(章)母少數字今讀l。
(4)古非、奉母部分字今讀p或ph。
(5)古澄、禪母部分字今讀t或th。
(6)古蟹攝部分字-i韻尾有脫落的趨勢。
(7)古效攝部分字-u韻尾有脫落的趨勢。
(8)沒有-m韻尾。古-m韻尾或脫落,或並入-η韻尾。
(9)古-n韻尾部分字或脫落,或並入-η韻尾。
(10)古-η韻尾部分字脫落。
(11)有相當數量共同的方言詞。
(12)動物的性別在動物名稱後加修飾成分表示,且修飾成分十分相近。
(13)江永話人稱代詞複數在單數後加,八都話加。試比較:
由此看來,都人的形成與鋪人相似,所不同的是從珠江三角洲人鋪門落籍者形成為鋪門人,而人賀州八步鎮落籍者則形成為都人。
那麼,都人何以稱之為“都人”?“都人”,顧名思義,其源於“都”字。“都”曾是先秦以行政區劃名,夏製,十邑為都;[74]周製,四縣為都。[75]但這與賀州之都人無關。此後,“都”曾是晚唐以後軍隊的編製單位,《唐會要》卷七十二雲:“光啟元年(885年)……令孜(田令孜)如募新軍五十四都,每都4人,凡五十四都,分左右為十軍統之。”宋亦有之,都在軍和指揮之下,《宋史·兵誌四》雲:“河北、灌東強壯……五百人為指揮使,百人為都,置正副都頭二人,節及四人。”明代的土司製度規定“以府、州、縣等官隸驗封(吏部),宣慰、招討等官隸武選(兵部)。隸驗封者,布政司領之;隸武選者,都指揮領之。於是文武相維,此於中土矣。”[76]這些都是筆者所能查到的與“都”有關的軍製。此外,據查土司的軍事製度宋代為土丁、壯丁、保丁、峒丁、寨丁,明、清為士兵、俍兵。在賀州的田野考察中,有人說賀州的都人是從湖南到賀州屯軍駐守留下來的,但上述史料都與都人無直接的關係,在史籍中也沒有查到在賀州一帶以“都”為單位屯軍駐守的記載,所以“都人”之稱與曆代的屯軍駐守也無關係。對“都人”之稱目前隻能存疑在案,待以後再作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