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賀州的族群結構及特征(6)(2 / 3)

注釋:

[1]馬壩人:1958年5月在廣東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山的一個岩洞中發現的一種古人。

[2]柳江人:1958年在柳江縣新興農場通天岩發現的一種現代人,是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的代表。

[3]麒麟山人:1963年在來賓縣橋鞏鄉發現的一種現代人,屬舊石器晚期的人類。

[4]漢鄭玄注:《周禮·職方氏》。

[5]王國維輯:《古本竹書(紀年)》。

[6]《史記·楚世家》。

[7]《禮記》、《山海經》、《史記》等。

[8]郭沫若:《兩周金文辟大係圖錄及考釋》。

[9]廣東省文管會:《廣東清遠發現周代青銅器》,《考古》,1963年第2冊。

[10]徐恒彬:《南越國先秦史初探》,《百越民族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11]《漢書·南粵傳》。

[12]《南齊書·州郡誌上·越州條》。

[13]徐傑舜:《中國民族史新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63~568頁。“撞”之族稱源於鄉裏區劃的名稱“疃”,後演變為“僮”,1965年依周恩來的提議,改稱為“壯”。

[14]宋皇佑四年(1052年)6月攻廣州不下,7月中旬,起義軍經連州(今廣東連縣)轉入賀州(今賀縣)。

[15]《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十《紀·高宗受命皇帝》。

[16]《可齋雜稿》卷一七。

[17]範宏貴、唐兆民:《壯族族稱的緣起和演變》,《民族研究》,1980年第5期。

[18]《宋史·嶽飛傳》。

[19]《瑤族簡史》,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

[20]《清世宗實錄》卷九五,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庚子條。

[21]《元史·惠宗紀》。

[22]《續文獻通考·田賦考四·屯田》和《元史·哈喇哈斯傳》。

[23]《明史·兵三》。

[24]《明史·兵三》。

[25]《嶽文莊公集·兩廣傜僮》,收《明經世文編》卷七三。

[26]《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0五《廣西部·兵防誌》。

[27]《明孝宗弘治實錄》卷六六。

[28]《明史·土司傳》。

[29]《續文獻通考》卷一二八《兵考八》。

[30]《明孝宗弘治實錄》卷四四。

[31]《續文獻通考》卷一二八《兵考八》。

[32]《續文獻通考》卷二四五《四裔考九》。

[33]《萬曆武功錄》廣西部、廣東部。

[34]《續文獻通考》卷一二八,《萬曆功錄》。

[35]《明史·山雲傳》。

[36]《明史·前事略》。

[37]謝啟昆:《廣西通誌》卷173、122。

[38]徐傑舜、劉小春、羅樹傑:《南鄉春色——一個壯族鄉社會文化的變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10頁。

[39]吳永章:《瑤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