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襟史·蠻夷列傳一》卷四九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三,慶曆三年九月乙醜條所載亦同。
[41]《元史·順帝本紀三》卷四十。
[42]《元史·順帝本紀四》卷四一。
[43]《清史稿·廣西土司傳》卷五一雲。
[44]南鄉各姓《分關執照》。
[45]見南鄉各姓《分關執照》。
[46]《明史·廣西土司列傳》卷三一七。
[47]民國25年《信都縣誌》卷一。
[48]一說為“拐人”,筆者注。
[49]以上所引均見1947年《高要縣誌初編》卷三。
[50]以上所引均見1947年《高要縣誌初編》卷三。
[51]民國25年《來賓縣誌》,第184頁。
[52]民國25年《信都縣誌》卷二。
[53]道光《廣東同誌》卷248。
[54]乾隆《保昌縣誌》卷4《回賦》。
[55]道光《廣東通誌》卷248,《滕邑傳》。
[56]民國25年《信都縣誌》卷二。
[57]盤美在調查本地人有近40萬,占賀州全市人口的50%。
[58]五嶺話也有人稱為湘南土話或桂北平話。五嶺話屬哪一個漢語方言,學術界尚無定論。
[59]民國《柳城縣誌》卷四,《民族》。
[60]徐傑舜:《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14~215頁。
[61]《平遙記》。轉引自吳永章:《瑤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253頁。
[62]《鋪門鎮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30頁。
[63]廣西區文物隊,廣西賀縣文管所:《廣西賀縣金種一號漢墓》,《考古》,1986年第3期,廣西區文物隊,賀縣文化局:《廣西賀縣河東高寨西漢墓》,《文物資料叢刊》4,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64]韋樹關考察時認為鋪門人約有10萬人,其分布地除鋪門、信都、仁義外,八步鎮風鵝塘、蓮塘鎮信都寨和信都梁等村也有分布。
[65]陳樂素:《珠璣巷史事》,《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史話》,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92頁。
[66]關於南雄珠璣巷漢族移民進行第二次遷徙的時間各族譜說法不一,除紹興元年一說外,還有雲天禧元年(1205年)。或雲鹹淳九年(1273年)、十年(1274年)等幾說。
[67]《東冠英村羅氏族譜》。黃慈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方誌欽、蔣祖緣:《廣東通史》古代上冊,第805~806頁。
[68]曾祥委、曾漢祥:《南雄珠璣移民的曆史與文化》,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36頁。
[69]《起始興且懟等遷徙詞》,黃慈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南遷來由》,曾祥委、曾漢祥,《南雄珠璣巷移民的曆史與文化》,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33頁。
[70]《鋪門鎮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39頁。
[71]《賀州市誌·民族篇》(1999年清樣稿)。
[72]《賀州市誌·民族篇》(1999年清樣稿)。
[73]五嶺話以寧遠話、江永話、桂林雁山話、臨桂四塘話為代表。
[74]《廣雅·釋地》。
[75]《周禮·地官·小司徒》。
[76]《明史·土司傳·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