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賀州的族群邊界與民族邊界(5)(2 / 3)

(4)不同的婚姻習俗。都江壯族以及漢族的客家人、本地人都有同姓不結婚的習俗,且對入贅婚都有些看不起,一般都認為男人沒有本事的人才去上門。所以,在這些族群當中,去上門的男子一般都是生活困難、家庭兄弟多者。上門者需改從女方姓,子女亦從女方姓。而瑤族則十分盛行入贅婚,甚至有嫁男不嫁女的習俗。男子上門不用改從女方姓,子女可以既有從女方姓的,也可以從男方姓的。在婚姻的禮儀上,壯族以及漢族的本地人和客家人的婚禮也與瑤人有諸多不同。

(5)不同的節日。都江各民族中,瑤族的節日最少,一般隻過4個節,即春節、清明、七月半、冬至。壯族、漢族的客家人、本地人的節日基本相同,但風俗則不盡相同。如同為九月九,本地人、客家人是重陽節,而壯族是送火殃節。壯族在九月九這天要在河邊搭一間小茅屋,請道公念經後將茅屋焚燒,意為送走火神。

(6)不同的房屋。傳統的瑤族住房多為木結構。上蓋杉木皮,戶與戶之間的距離比較遠,是一種比較鬆散的聚落形態,房屋建設也比較簡陋。這與瑤族砍山種地的“遊耕”傳統生產方式有關,因為一個地方住不了多少年。現在瑤人已經基本定居,但一般仍不如壯族及漢族的客家人、本地人的對住房建設重視。而在住房的結構上壯族與漢族的本地人基本一致,多為一排式,而客家人則多為二進式。

(7)不同的心理素質。從訪談中得知,人們普遍認為壯族、瑤族和本地人比較誠實大方,而客家人比較精明,用當地群眾的語言講就是比較“囂張”,“做什麼事都想吃別人一節”。所以,他們與客家人交往中有一些戒備心理。

2.盤穀村民組的文化邊界

盤穀村也是一個壯、漢、瑤三個民族雜居的村落,共有738戶,3402人。其中漢族337戶,占總戶數的45.66%;壯族400戶,占總戶數的54.20%,瑤族僅1戶,占總戶數的0.14%。因此,確切地說,盤穀村是壯、漢兩個民族雜居的村落。

(1)語言的邊界。盤穀村也同八步鎮一樣是個群言薈萃的地方。隻要你在盤穀墟市上漫步,或與盤穀村民交流都可以領略到近十種語言。盤穀村民也一般都會講三種以上,多者十種方言。盤穀現存的方言主要有:壯語,桂林土語,梧州土語,廣東白話,客家話,湖南話,都話,鸕鶿話,土瑤話等。各個不同的族群都保留自己特有的語言,平時本族群之間的交往都使用本族群語言進行交流,比如壯族人都講壯話。漢族人多講桂林話、梧州語,而瑤族講自己的土瑤話。像居住在將軍衝村的鸕鶿人(漢族),也有他們自己特有的語言——鸕鶿話。

(2)服飾的邊界。壯族人與漢族人現在一般難以從服飾上區別開來。但是60歲以上的壯族老人有的還珍藏著早年壯族的服飾,平常雖不穿戴,但保存完好作為家珍。在過節喜慶日子裏,姑娘小夥子唱歌,表演時就穿上壯族民族特色服飾,與漢族有明顯的區別。明梅村及盤穀戽鬥村的土瑤就著自己的服飾,從頭到腳一點未改。頭上戴的花帽子雖然是用現代的彩紙糊製,顏色搭配,製作工藝完全一致,服裝的顏色、式樣、首飾的佩戴二百年來也沒有多大變化。今天在盤穀圩市上比比皆是,隨處可見。

(3)節日的邊界。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壯族是在二十三晚飯時分敬送,過了二十四接灶王回來。漢族是不單獨送灶王爺的,到了大年三十這天將灶王爺、各神爺及祖宗牌位,以及早年所貼的對聯統統揭下,集中在一起堆放在院子裏,然後貼上新的春聯及各神位,放鞭炮,同時將舊神符及舊春聯燒毀,即稱“迎新送舊”。大年初一給眾神位供清茶。初四在大門口燒紙,稱“燒紅門”,並用雞、茶、紙錢敬奉。十五用隆重豐盛的三牲大肉供奉神台,放炮以結束年慶。

大年初一、十五漢族人必須吃素,以求一年清淨吉祥,但壯族認為初一神靈要吃素,人可以不吃素,故在初一、十五都不忌葷。他們在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初一晚上接回。此外,初一淩晨還要接財神。

盤穀壯族十分注重二月二的開春節,屆時能趕回家的都得回家團聚吃春。有親人從遠道回來,規定二月初一晚上不能在家裏過夜,而必須二月初二一大早進門或趕上中午吃飯就行,俗謂有親戚過早到來會對今年的生產帶來不利。是日下午6~8點全家聚親拜神。

盤穀的漢族不把七月十四當作大節,隻在此日剪些紙衣,在開井搭個台子,在台子上進行“燒衣”。每燒一件紙衣就喊叫一位先人的姓名,叫他們各自前來領取。燒畢將灰包好送到外麵岔路口。俗稱“送衣”給祖上太公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