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賀州的族群邊界與民族邊界(5)(3 / 3)

盤穀的壯族則有六月六河邊聚會拜神的活動。

(4)婚姻的邊界。婚姻習俗上盤穀村壯、漢民族間也存在種種邊界。

壯族習慣請媒,說媒後取男女雙方的生辰請八字先生使命並選日子。

而漢族習俗則是女方開生庚八字後交於族內老人看是否相合,再選擇吉日。

壯族迎親習俗是新媳婦人夫家門時要過火堆去邪,不得踩著門檻。由一好命婦扶攙著新娘,一位好命婦手舉一張米篩頂在新娘頭頂。篩中擺九隻小酒杯,九雙筷子,意味九九天長日久,篩中放幾根黃茅草,包括新郎在內的本家人在入門時都不得見新娘子。

漢族的迎親習俗與壯族大致相同,但米篩中不放筷子。而在嫁妝中放一把筷子寓意新娘快生貴子。當地漢族習慣還有新嫁娘與新郎官在結婚前夜都要過“豬頭夜”。各自在家備豬頭、雞、三牲肉去祖宗祠堂,燒香燭跪拜以告訴祖宗自己明天將結婚成家。新郎的豬頭夜更顯隆重些,還得請八音隊相隨,祠堂前鋪下紅氈,新郎跪拜祖宗。舊時盤穀新娘出嫁前按俗規要“哭嫁”,意即哭別娘家。會哭的、哭得好的很受族人稱讚。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會哭了。新娘子剛入夫家時不能上飯桌吃飯,隻能在廚房吃。新娘入門後,身為公公的要用菜刀將一大塊準備好的豬肉放在菜板上狠狠剁一刀,然後公公與婆婆兩人雙雙在廚房喝酒對飲。

(5)生育習俗的邊界。盤穀壯族新婦生下孩子後,過三朝時,要行拜祠堂做三朝。屆時由丈夫拿上三牲禮品,燒幾樣素菜,點上香燭,拜祖宗牌位,以告訴祖上自己家族添了兒孫。

盤穀漢族則沒有做三朝的習俗,漢族俗謂三朝有忌不能拜神,而是做滿月。滿月日產婦得從頭到腳洗幹淨,等待外婆前來送禮祝賀,凡在結婚時送過禮的外家人都在滿月日裏來賀生。屆時產婦可隨丈夫一起敬拜祖宗。

(6)喪葬習俗的邊界。壯族喪俗,家有老人去世,若死者為女性,必等其外家娘舅到來方能人棺。老人家去世後不論男女,可由兒孫送終,但不能是女性,特別不能是已出嫁的女兒,俗稱若由出嫁女送終則使老人來世要受窮受苦。

一般壯族都行二次葬俗,但盤穀的壯族並不是非行二次葬不可,他們習俗認為隻要頭葬風水選好了,也就無需再行二次葬了,若發現風水有問題,請地理先生來查看,重選風水寶地再葬。家中若不太平安,或養豬不易長快長大,或孩子有病等不吉祥的事都會請風水先生看老人墳地風水,隻要風水先生開口說要搬墳重葬,即用瓦罐行拾骨再葬。

壯族還有家有老人死,三年不能包粽子的習俗。說是因為此地以前十分廣泛流行一種叫“黃膽水腫病”,說若不遵守此習俗,家人必得此病。

而漢族的習俗家有老人死,必在年初換掉灶台。不論你家的灶台多好,花費多少錢做的,隻要死了老人,來年初都得打掉,重做一個新的,稱“去邪”,“倒掉以前的灶”。

家裏老人死,都謂能給家中人留下福氣,故民間有活人搶老人福的習俗。

漢族習俗認為,老人臨死前穿在身上的褲子是福。老人去世後,那條褲子價值倍增,各房兒媳爭著搶著撕剪褲子,每人搶得一塊,稱“搶富”。還認為用這塊褲片來包孩子,孩子易養快大,日後福氣好。

而壯族則有搶分“材頭飯”之俗,認為供奉在棺材頭前的那碗“材頭飯”象征著老人為後代留下的遺產,到時各家媳婦爭相搶分一點,拿回家用以喂豬、喂雞。據說吃過材頭飯的豬、雞等牲畜都易養易長。

壯族還有父親給出嫁後家境貧困的女兒偷偷送褲子的習俗。出嫁的女兒在夫家日子不好過,父親得知後,可在小夫婦倆回娘家時,背著兒子兒媳送給女婿一條褲子。據說,女婿得到嶽父送的褲子,日後家境會有好轉,慢慢會富起來。因此,送褲也稱之為“送富”。俗稱“送富”是娘家將自家的福氣送給女兒一些,是父母疼女兒的一種表現。故若讓兒子兒媳知道了會不高興,生怕自己日後不吉利而受損失。

注釋:

[1]譯文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第18頁。

[2]本地人範疇有二。大者指都人、本地人、鋪門人、信都人等族群,小者即指操純本地話的人。此處指後者。

[3]據1998年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