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賀州的族群互動與民族互動(2)(2 / 2)

為了更具體地了解都江各族群的婚姻互動關係,我們抽查了幾個自然村的情況:

1.公螺肚

公螺肚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自然村,全村107人。該村的24對夫婦的族群狀況如下:

從上列舉我們可以看出,在公螺肚的婚姻狀況中,同族群結婚的6對(其中本地人之間1對,壯人之間5對),占總數的25%,異族群之間的通婚18對,占75%。通婚的族群除本村原有的壯人和本地人外,男子入贅來的2人,其中湖南人和白話人各1個;女子嫁入的有瑤人、本地人和壯人,其中本地人14人,瑤人3人。

2.龍灣

龍灣是瑤人、本地人和壯人雜居的自然村,全村161人,全村39對夫婦的族群情況如下:

從上列舉可以看出,龍灣村同族群結婚的為14對(其中瑤人之間為8對,本地人之間為5對,壯人之間為1對),占35.9%,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為25對,占64.1%。通婚的族群除本村原有的瑤、壯、本地3個族群外,還增加客家人和湖南人、雲南人,其中入嫁客家婦女10人,湖南人和雲南人各1個。從龍灣的婚姻情況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他族群女子嫁給瑤人的較少,其主要原因是瑤族家庭的經濟狀況總體上低於其他族群。看來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也是影響族群通婚的一個重要原因。

3.大馬塘

大馬塘是瑤人、客家人、壯人、湖南人雜居的村落,全村104人。該村23對夫婦的族群狀況是這樣的:

從上列舉我們可以看出,大馬塘同族群結婚的為7對(其中瑤人之間的5對,壯人之間的1對,客家人之間的1對),占總數的30.4%,不同族群之間通婚為16對,占69.6%。大馬塘除入嫁的女子外,入贅婚比重相對較大,共有4對,其中1對是壯人上門瑤人,2對是客家人上門瑤人,1對是客家人上門湖南人。

4.上倉

上倉是瑤人、客家人和本地人雜居的村落,總人口為116人。其全部24寸夫婦的族群結構為:

從上列舉可以看出,上倉同族群通婚的為14對(其中瑤族之間的8對,本地人之間1對,客家人之間的5對),占總數的58.3%,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10對占41.7,9,6。上倉同族群之間通婚比例較其他自然村落高出許多,主要原因在於該自然村瑤族之間的通婚比例比較大。

從以上4個自然村落的婚姻狀況來看,都江村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比例非常之高,最高的達75%,最低的也達到41.7%。因此,可以說都江各族群之間的通婚已經把族群因素放在十分次要的位置上去了,各族群之間的頻繁的互動已經極大地促進了族群的認同。通婚愈深愈廣,族群關係愈深,民族團結愈好。

總之,賀州市的族群與民族婚姻互動大多是頻繁而健康向上的,通過互動,也加深了各族群各民族的認同感。

三、生產生活互動

靈鳳村各族群間生產生活等方麵的互動可分為兩個時期:解放前為土、客各族群對峙時期,解放後為族群和平共處時期。

解放前,靈鳳村各族群間的生產生活方麵的互動是複雜而不盡人意的,尤其是土、客族群間對峙十分明顯。一般來說,本地土著大姓族群處於較高的領導、支配地位;外來客居族群則相對處於較低的被領導、被支配地位,土客成分庭之勢,因而其族群間的互動也就成扭曲之態。

廣府人初來賀州時周圍已有客家人、都人及其他本地人,是最後落籍於此的族群。因廣東人多,難以糊口而來此謀生,他們說,剛來(賀州)時沒田地,租賀街龍姓、李姓大地主的田種,連居住的地也是租來。初來乍到,他們隻得幫人(本地地主)找工,挑擔做小生意、種菜、種甘蔗賣,[7]與本地族群生產生活的互動完全處於被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