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賀州的族群互動與民族互動(3)(2 / 3)

總之,解放後靈鳳村各族群在生產生活方麵的互動是頻繁、健康而積極向上的,終而造成今日各姓氏各族群團結和睦、雜居共處的局麵。

三加村各族群經濟生活的互動表現在兩個方麵,即一方麵.客家族群外出推銷本村農產品、農副產品、土特產,與此同時,收回外地的產品;還有的幹脆出外打工,這是少數。另一方麵表現在近年來外地少數流動族群來該村經商務工,他們是湖南人、江西人、本縣本地人及廣東人。

湖南人到三加村有幾個人是來鑄鐵鍋和犁頭的,還有些是幹當地人不願幹的重體力勞動的,如收稻穀,挖井,蓋樓房時擔磚砂和泥漿上高處等。請湖南人幫打穀子,包挑回主人家,近2年一般為80元/畝,主人管一頓午飯;挖井約70元/米,超過10米深的,每米另加10元。江西人來三加村租公路邊屋子開了一間家具店。本地人、壯人、鍾山人到三加村主要是在村辦企業或給個人做零工。廣東人來主要收購蔬菜、水果,然後運往廣東。

再看以鵝塘鎮與黃洞鄉為代表的各民族經濟生活的互動。

象腳自然村為鵝塘鎮盤穀村的民族互動的典型代表。象腳村子以一、二、三三個門樓為界,相連成整個村子。一門樓在村子最外邊,二、三依次向裏。最裏邊的門樓是壯族居住區,另外兩個門樓都是漢族居住區。早時兩個民族以門樓為界。現在門樓雖在,但已不分彼此。除一門樓完好外,二門樓、三門樓都僅留下遺址了。蓋屋建房已將門樓拆了。解放後三個門樓裏的兩個民族的村民從未發生什麼爭執。大家共同維護本村的利益,團結一致,有問題都在村委會的領導下統一解決,風俗習慣也漸漸相通、相溶,互相接納。象腳村原先漢、壯各族的耕地各劃成片,但僅以田埂為階,從不立界立碑,在地界問題和用水問題上也從沒發生過爭執。

黃洞瑤族鄉都江村內的互動很能代表賀州民族的互動,經濟生活的互動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