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連灘客家人認為其祖先原籍福建漳州府,然後從廣東連灘下維到達賀州。據老人說,其先祖蔡馮元、蔡馮昌、蔡馮模及蔡馮桑四兄弟於清光緒十八至十九年來到賀州靈鳳鬆木嶺,至今共七代,約一百五十年左右曆史,其字輩為:馮——祖——趙——永——仲——燕等。[7]從其認同意識來看,連灘人以廣東連灘作為其族群發祥地,福建漳州府由於地域遙遠,時代久遠,與連灘幾無來往,故而差不多從記憶中淡忘,而不作認同了。
德慶人在靈鳳人數較少,時間也不長。據報導,1921年左右,因為下麵(指廣東德慶)打仗,地方亂,為逃避戰爭而從德慶搬來,同來的除祖父劉水華外,還有父親及兩個姑姑,其中一人在逃難途中走失,至今杳無音訊。其祖父初來時在八步一景橋做布生意,祖父去世後才搬來靈鳳的。[8]由於時間短德慶人的族源認同意識較強.與其他族群的互動也就較少。
公會河婆客家人認為其族群的最重要來源地是廣西賀州的公會鎮,從而以這一地名而名其族名其聲,故這一族群自稱或被他稱為說公會話的公會人。其實,其族群的原始發源地並不在廣西賀州公會。據調查,其族群是二百多年前從廣東豐順啟程前往賀州的,其在賀州的落腳點是公會鎮田富村合昌,1952年才來到靈鳳鬆木嶺。[9]
理所當然,信都人自認其代表性的族群發源地為信都芙蓉。其實,信都人的最早發源地也並非信都。據最有限的記憶,黃姓鋪門人認為其阿公黃勝左是四百多年前從鵝塘栗木來到信都芙蓉的。據傳,其祖先原先並不在信都,也不講信都話,而講土拐話(即都話),[10]在信都討個老婆生下兩仔,因阿公整年在外跑挑夫,不在家,後代就跟媽媽講信都話。[11]
鋪門人的族源認同與信都人有些類似。據報導,其祖先原來也在栗木鵝塘講都話,分支後有一支來到鄭姓老平安寨,再來到鬆木嶺,後又逃荒流浪到鋪門,在此結婚後又回到鬆木嶺。鋪門人因在栗木住的時間長,遷往湖南、廣東、南京一帶的人很多,故記不清其曆史來源。[12]但從總體上看,鋪門人認定鋪門是其族群發源地,從其語言(鋪門話),從其族稱(鋪門人)都能辨出其詳。陳姓鋪門人自言其祖先於二百多年前從廣東上來,距今約有八代,遷徙路線為廣東——廣西鋪門興田——賀州靈鳳鳳鵝塘。[13]梁姓鋪門人的族源認同意識更強也更具體。族中知名人士言,其鳳鵝塘始祖名梁授伯,生聖富、驛遠二子,先在廣東懷集某一鄉,然後遷往梁村鄉,再經廣西信都到鵝塘.最後定居於今靈鳳鳳鵝塘,距今約二百五十年左右曆史,共十代.其字輩如下:授(齊)——聖(至)——仁——恩——善——述——繼——先——澤——憲——章(文)。這是距今有據可考的。在此之前尚有十三代,名日:大慶才用餘,積德萬朝尚,京(經)任世,各輩名諱無從考證。[14]
梁氏鋪門人來信都之前已有12代,且沿路遷徙經由廣東懷集等地,但這些並未在大多數人記憶之中,隻存於個別譜碟。其族內都能認同的是信都鋪門這一地域,其族稱(鋪門人)其語言(鋪門話)便是明證。族人也對其先祖梁世貴因在信都時守甘蔗,失手打死偷蔗人而逃往鵝塘,然後同陳姓結伴來到鳳鵝塘之事耳熟能詳。[15]
本地人以梁、陳等為大姓,其他還有何姓等,主要聚居在車田寨。鬆木嶺何姓本地人認為其先祖最早定居在賀州廈良村點燈寨,再到馬蜂(其址不詳),經沙田至三加,在這裏學校旁做魚塘有了錢後,最後到達鬆木嶺,因此地魚塘好,買了塘,便住了下來,時間約在1955年。[16]陳、梁二姓本地人聚居在車田寨,占本寨總人數的99%。車田寨,顧名思義,言其古時用水車作為農田灌溉之生產方式。據老人回憶,其祖先是從湖廣楚州(?)來的,在賀州廈良的點燈寨隻住一代就搬來車田寨,時間兩姓不一。[17]具體而言,陳姓本地報導人言其太公是從湖南的珍珠巷(應為湖廣的珠璣巷)來。老祖公時因為人太少,怕陳姓失傳,便從珍珠巷(珠璣巷)買一姓毛的小孩作為養子,後改姓陳,繁衍至今。據記載,陳氏子孫起名無輩分,推算起來至今共有七代,約一百七十年左右曆史,其祖先約於清道光年間遷來。[18]梁姓本地人自認其始祖梁啟遠是從湖南(湖廣)珠璣巷來到賀州廈良點燈寨的。到點燈寨後生下四個兒子,分四房(一說六個兒子,分六房),其中三個在點燈寨;另一個名叫梁雄強,來到現今的車田寨。在點燈寨時講九都話,來車田寨後則改講本地話。據老人回憶,其字輩除現有的裕——泰——彩——廷——幫——鼎——雄——啟幾代外,前麵尚有幾輩不可知曉,估計共約十二三代,三百年左右曆史。[19]從其“來(靈鳳)時開荒,自開得自種”來看,梁姓本地人應為土著族群。同樣是本地族群,同樣居住在靈風車田寨同一地域,陳、梁二姓有著諸多差異,互不認同,個中緣由,值得進一步探討。但總的說來,本地人以“本地”這一地域作為族源認同的終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