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賀州的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1)(3 / 3)

2.三加村的族源認同

三加村的族群可劃分為客家人和都人,其中客家人又可以再分為長樂、河源客家人兩個族群。村內族群著姓主要有黃姓、藍姓、李姓及曾姓,前三者為客家人,後者為都人。各族群在來源上又是怎樣作自我認同的呢?

(1)黃姓。三加村最大的姓氏是黃姓,全部是客家人,除三加寨的舊屋、新屋、油榨下、下糖寮幾個聚落全部為黃姓外,蘇茅坪、東木園均有黃姓散居。

關於黃姓來曆,碑石立於賀州市沙田鎮民田村應昌公祠內。嘉慶十一年丙寅歲冬月鐫《應昌祠遺碑誌》說:

“憶我祖生原籍廣東嘉興州興寧縣,世居南廂水口中堡福頭角。我祖庚龍公生我父兄弟三人,父居長日子煌,叔子華、子乾,而用權獨往西蜀遂府乾維縣賴陂鄉,衣食頗饒。而我父壬申生,母藍氏,歲亦同庚,生我兄弟四人,顧後軀育之恩,愧無以報。予居長日興財,弟興忠、興洪、興旺,俱成家室。時父命飧食,家中清淡。增值年富力強,遂有誌遊心樂誌遷居。每見故鄉人稠地窄,非子孫久遠之謀,故常托業貿易,遍曆江西、湖廣、四川等處,多不如意。適聞粵西土曠人稀,風淳俗厚,即於乾隆年間攜眷詣廣西平樂府賀縣芳林鄉,獲乎安身之所。”

其認同意識十分明顯。

三加村另一支黃姓其最先遷到賀縣的黃興瑤,與黃興財為共祖父之堂兄弟。黃興瑤在黃興財遷居賀縣創業成功後亦追隨而來。1983年重修的三加村新屋《黃氏族譜》記載:

“十三世祖子華公,乃庚龍公之次子也。仍在廣東興寧中堡。妣李老孺人。夫婦歿後,葬子廣東原籍。公生三子,長子興端公,遷居四川,次子興玉,居原籍(絕祀)。潢(晚)子興口公移居賀縣三加寨創基業。十四世祖興口公乃子華公晚男也。公兄弟三人,長兄興端,移居西蜀,公曾親至其地探望。以盡同胞骨肉之情,二兄興玉公仍居廣東原籍(絕嗣),其時公為主祀,並置祀田,以係數代祖墓,妣彭氏生一子,名恒珍未滿月,彭氏故,公不再娶。綜觀公之孝友意篤,夫婦情深,蓋天性然也。至恒珍公成立函為娶婦,遂於清乾隆四十五年卒。恒珍公夫婦由廣東興寧中堡遷於廣西賀縣三嘉寨創業為本支之開基祖也。”

(2)藍姓。藍姓為三加村第二大姓氏,居住在東木園,亦為客家人。據道光四年甲申仲冬穀旦藍鬥南撰《藍氏族譜》說:藍氏祖先“原籍廣東興寧縣埔頭壩,於嘉慶壬申歲,立意遷移。二子早逝(逝)。惟攜孫媳七人(即國俊公等)自東往西,不幸天不假壽,卒於中途。斯時也,俊公等少年處此作客他鄉,舉目無產,就地而殯(葬於五鬥)。俊公兄弟始至廣西賀縣芳林鄉東木園村以居住焉。”

(3)李姓。李姓為講河源聲的客家人,居住在蘇茅坪,現約有三百餘人。《李氏族譜》記載:“第十六世海公自廣東惠州府河源縣南湖壩率子媳遷於廣西平樂府賀邑芳林南陽坪建宅居住(壬山丙向)。公乃西粵開基祖也,葬南陽坪屋。”現已傳至26世,共10代人。其遷來約200年。從李氏老祖婆為道光六年所立推測,李氏遷往賀邑大約在清乾隆年中後期。

(4)曾姓。三加村中隻有蘿卜灘的曾姓不是講客家話的。他們講的話與廈良的八都話有些差異,也不完全與九都話相同,故有人認為他們講的話是“八都半”。村中的許多人,都說不知道他們講的到底是什麼話。關於他們的來源,其祖先曾君義的墓碑是這樣記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