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賀州的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5)(1 / 3)

每3~5年一度的“打醮”是賀州漢族族群比較普通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醮是一種古老的祭祀方式。史書載“(黃帝)遊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32],又有“醮諸神,禮太一。”[33]可見,其指道士設壇祈禱,由來已久。打醮的意義用賀州當地人的一句話說就是“勸人做善事”。而實際上也就是以民間信仰的方式,借神壇社廟,以祭奠先人、祖宗或後人按前輩向神靈許下的願望行定期還願儀式,借此機會規勸後人在生之年多做善事,積德行善,民間稱“積陰功”。打醮在賀州一般都是三年舉行一次,但若當地的神壇社廟,如土地廟是新建或重修的則當年要打醮一次。打醮一般以一個族群為主體,居住在同一村子或附近村子的其他族群可湊份子加入。賀州的打醮都在土地廟舉行,並以同敬一位土地神的,即同一土地廟周圍居住的人為一打醮團體。

據廈良寨人蔣水群報導,廈良寨每舉行一次打醮都要進行周密的組織安排,首先要組織一個精練能幹,並具經濟承受能力的醮會,即打醮委員會。醮會由醮主一名,副醮主若幹名,總理事一名,副總理事三到四名,十大員、結榜員二名和香公三至五人組成。各位委員各司其職。

一般而言,醮主並不要做什麼,他是首領,隻要坐鎮統帥就行。

副醮主是協助醮主,主持醮期儀式,無須做體力事務。

總理事實際上就是總指揮,是整個打醮期的管事人,各種事務的安排,人員的分工,經費的籌集及開支等都得總理操持。所以總理事一定要是出幹練、能幹、處事得當,有能力及水平,令人可信的人來擔任。

副總理事的任務是主要協助總理事打點醮期事宜,並在需要時與十大員一起跟隨道公行拜禮。

十大員的主要責任是在整個打醮過程中跟隨道公身後行禮跪拜,以代表所有參與打醮的村民向神靈祖宗行孝示敬,任務相當艱辛。責任也很大。

結榜員的任務是管錢理財,從籌資到打醮期間的所有資金支出以及結束後進行資金決算,出細賬,交醮委會過目並公布讓參加打醮的所有村民知曉。

香公則負責燒香。

打醮所需資金的籌集,除了醮委員成員出資外,主要來源於村民集資,民間稱為“湊份子”。

需注意的是,整個醮期全體成員必須吃素,有違反者則被神靈視為心不誠而打醮對其不靈。

打醮的時間一般為兩天三晚,長的三天三晚,其程序如下:

(1)請水。(2)請龍。(3)發文諜。(4)請神。(5)拜留。(6)鬧堂。(7)請神洗臉。(8)起幡。(9)安灶君神位。(10)行朝。(11)上表。(12)施陽食。(13)道公念經。(14)拜神。(15)拜懺。(16)拜留。(17)鬧堂。(18)行朝。(19)安大士。(20)道公念經。(21)拜懺。(22)行朝。(23)放生。(24)行朝。(25)煞邪。(26)放水燈。(27)蒙山。(28)行朝。(29)拜留。(30)妥土。(31)送神。(32)倒幡。(33)送灶君。(34)散醮。

三天三晚的醮程則隻需在此基礎上加上拜諸天和口口即可。

另外,打醮還分文壇、武壇兩種形式。本地人一般隻設文壇,而客家人則文、武兼備。

比較而言,武壇比文壇多了招兵招將、下油鍋、吹油火、上刀山、過火煉等程序。

在賀州漢族族群中還流行拜大樹、拜石頭及拜觀音。村中小孩大多都要當著這些神的麵取個名,表示過繼給它們,要其保佑,成年後,再拜一次,表示自動離職。若認為村中小孩有病痛,或是與父母命運相衝等,大人就拿著吃的東西在大路上拉一個人做幹爹,名日“寄爺”,叫給安名,以消災祈福。

此外,在賀州漢族族群中還流行求神問仙。人們認為巫公能溝通神人之間。八月十五那天,巫公開始作法,“掃地時、在夢中”,他都會唱會跳,伏在桌上後一小會,他就已下到陰間,並見到陰間要見親人,若不叫他名,怎麼對他推拉擋搡他都不會醒。其活動場所以木房為佳,最怕磚製樓房,無基腳,從而做法不靈。問仙則是讓仙婆下神,叫她做法,用符及神水避邪後,下到陰間查明已故祖宗情況或預卜家裏未來。所以賀州仙婆很多,據說有一百多名。

在賀州會使法術的人大多沒有後代,故該法術又俗稱為“絕代教”。會這一法術的人隻要端一碗法水,用一張符,念動口訣,就會使得“別人一家人同時跑廁所”,“雨穀時青蛙自上籠”,“柴挑不起”[34]等等。

總之.賀州漢族族群的宗教認同以傳統道、佛二教為主,與此同時,又夾有濃厚的原始色彩的民間儀式與信仰,這些民間信仰集各種儀式於一身,需費用也相當之高。靈鳳村鄭氏1998年為全族人打醮一次,總收入14,010.3元,支出12,904.6元[35]。廈良寨1998農曆十二月的一次打醮則用了2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