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賀州漢族、壯族、瑤族民間信仰的認同
以都江和盤穀為代表的民族民間信仰的認同程度也很高。
盤王節本是瑤族祭奠祖宗的節日,都江盤古王大廟亦是瑤族紀念和祭祀他們的始祖神盤古大王的場所。他們一般每三年左右在農曆十至十二月間,道公擇吉日舉行“還盤王願”。舉行還盤王願時,四麵八方的信士都前來慶賀,捐錢捐物,載歌載舞,熱鬧異常。這本來是瑤族的宗教活動,都江的其他民族都積極參與。如壯族吳家瑾就曾收到2張參加“還願”請柬。
1998年農曆十月十六日人們為都江盤古大王廟雕刻神像及迎神轉座活動,壯族吳家謹也受邀參加了。
在都江大廟牆壁上公布的為盤古大王雕刻神像及迎神轉座建醮捐資有瑤族、壯族以及漢族的本地人、湖南人、客家人等,總計22004.24元,總支出20,980.89元。其中捐款最多的是一位姓盤的瑤族和一位姓鍾的本地人.都是311元,姓屈的一個湖南人捐資290元,捐款最多的壯族是一位姓莫的。為111元。
盤穀壯族有在春節裏舞香龍祈豐年的習俗。舞香龍時,各家各戶插香祈福.隻要龍經過的地方,往上插香者必可得福。舞過香龍.來年整個盤穀即可風調雨順。這一壯族人民的活動得到了盤穀漢族的大力支持。後來漢族人也積極地參與,解放後直到現在一直由漢族人主持領舞,壯漢兩民族共同舞起了賜福各族的“香龍”。
此外,盤穀村還有個特殊的節日,即每年的二月二、八月二過“開學節”,祝賀學生上學堂。早時隻有壯族才過,後來漢族也認可並積極參與,於是,這一節日就成了壯、漢各族共同的節日了。
最後,盤穀村壯、漢二族共同信仰供奉觀音、土地、將軍神、盤古大帝、五陵大仙等。
五、民居建築的認同
賀州各族群民居建築除新蓋的樓房外,房屋式樣基本雷同,以靈鳳村為例,無論從外觀上還是內部結構上看,其認同程度都很高。一般來說,靈鳳村各族群多以四合水式民居建築為特點。所謂“四合水”,即每一獨立的單元有前後左右四屋頂,呈人字形叉開,人字一邊的雨水流向前後左右四周,而另一邊則兩兩相對流向屋中間的天井裏,四而合一,故日“四合水”。其房子正麵是一大門,左右兩側上方各有一尺見方的“虎眼”或“天窗”,中間掛一麵鏡再插一把叉,用以避邪。再往下是房窗,兩側為姑娘房,方便姑娘與小夥子幽會。走進大門,正中為天井,正對大門的則是設有神龕的廳堂。左則是年長者臥室,右側則為成年人的住所。廳堂後也設有一房.用以堆放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廚房往往設在前後兩間房中的狹窄弄道裏。兒子長大成人分家後就向兩側以相同的式樣發展。
都江壯、瑤、漢各民族房屋式樣基本上與靈鳳村一樣。我們再從其盤古大王廟來看其認同。
首先,其建築形式為一排三間,中廳全部敞開,這是客家人的建築形式。其次,中廳正麵內牆上畫著一條黃色長龍,這是漢族各族群傳統的崇拜對象,而非瑤族傳統的崇拜對象。再次,廟內神像中,除盤古大王神像外,還有漢族各族群所敬奉的觀音、八仙等23位神像。
賀州廈良村點燈寨各個族群對民居建築的認同體現在房屋的朝向及請風水先生看宅地等習俗上,在點燈寨,客家人像插花似的居住在本地人中間,他們的房子分散落在各自選定的田邊、山腳。但是當你踏上點燈寨,立在各家門口一眼便可看出這一家是客家人還是本地人。因為房子各有自己的特色也十分明顯。
客家人不論住到哪,遷居何方都保留了家家特有的“回籠屋”的式樣,屋前有了半圓池塘,屋後有一半園或是瓜果菜地。大門口上方左右兩邊各設圓形小窗像兩隻眼睛。下方左右各開二個方形小窗是出氣孔。正廳左右,順著子孫繁衍不斷加建擴衝廂房、廚房往兩邊延伸。
而本地人的房子決沒有客家的這種外在形式,一般大門前一大空地正中的主房。人口多了兩邊隨地形不同加建平房。大門進去是正廳,立神的碑位之地,門口右牆邊有一小狗小貓洞門。但是有一點卻是一樣的,即點燈寨的所有房子都坐東南向西北。
點燈寨建屋有一習俗,都得請風水先生來看風水,按羅盤指向選地基,選家門的朝向,那麼每一家每一戶也不定都請同一位風水先生吧?再說每一次的羅盤指向怎麼就會如此一致呢?原來村子男老人都說,實際上點燈寨的屋朝向都是朝著村頭獅子山下的龍頭廟了。
相傳原先的龍頭廟是一座非常靈驗的神廟。龍頭廟下遊不到二百米處有一白鴿龍,早年凡經過龍頭廟的龍船都得在龍頭廟前停下,等朝拜了廟裏的龍審計科順順利利行走。否則過了龍頭廟定被即白鴿龍給吸沉下去。據說有一年從梧州下來的二條龍船,過龍頭廟時不聽勸說不停船拜龍神,結果就真被白鴿龍吸得沉了底,既無人浮上來也不見船的影子。但是從那天起,龍船鑼鼓是七天七夜在龍頭廟附近回蕩,點燈寨是聽得真真切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