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賀州的族群關係與民族團結(1)(1 / 3)

由表及裏,在了解了賀州族群的邊界、互動和認同的基本情況後,我們的研究才得以接觸主題,即探討賀州的族群關係。

對於族群關係,人們往往注意的是族群的互動和認同,認為這是族群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麵。如果是這樣,我們在本書第四章和第五章中已有論述,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對賀州族群關係的研究可以結束了呢?不!如果由表及裏,人們在了解了賀州族群的互動和認同後再進一步追問:族群互動的過程是什麼呢?認同的結果又是什麼呢?

一、賀州的族群關係:多元磨合與整合一體

族群關係,指的是族群與族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對立統一關係。一般來說,族群關係的這種內涵,往往表現在族群的互動和族群的認同上。而族群互動是指族群與族群之間通過文化的傳播而發生的相互依賴性的社會交往活動。可見,族群互動必須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族群,發生了相互依賴性的行為之時。在族群互動中各族群不僅交流文化,而且還交流思想和情感,從而發生文化適應,達到族群間的相互認同。我們在賀州考察中,這樣的個案很多。如八步鎮壓良村點燈寨最早定居的何、梁、侯三姓的八都人,由於客家人的遷入,以及與鸕鶿村為鄰,他們在與客家人,鸕鶿人的互動中,為了文化的適應,普遍會講客家話、鸕鶿話,以及在八步較流行得廣府話和桂柳話。事實上,八步鎮在族群互動中,語言的互動十分突出,一個會講會聽五六種方言,甚至七八種方言的人大有人在。通過賀州漢族族群語言互動的這個現象,我們發現,討論賀州的族群互動,不能用靜止的、機械的、孤立的眼光去看,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對賀州漢族族群語言互動的情況隻能簡單地作出賀州方言多的解釋。問題的關鍵在於,賀州漢族各族群的人為什麼要學會多種方言?會講多種方言要達到什麼目的?

眾所周知,從互動到認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族群互動作為社會互動的一個重要方麵,它的過程也是有規律可循的。美國社會學家貝爾斯在20世紀40到50年代提出了一種小群體研究方法——互動過程分析。他認為互動可以分為下列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定向階段,主要解決情境辨認的問題。參加互動的成員在開始時往往首先要確認是何種情境。第二階段:評價階段,主要解決態度確定問題。明確了互動情境後,成員們往往要考慮自己對此情境持何態度。第三階段:控製階段,主要解決作為選擇問題,即對此情境做些什麼。而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則將互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競爭。互動雙方爭奪同一個目標。這時雙方隻是一種排斥關係,而非對立關係。第二階段:衝突。由於激烈的競爭,雙方可能產生對立情緒,出現以攻擊對方為目的的行為。第三階段:順應。衝突在少數情況下會以一方消滅另一方麵結束互動,但大多數情況下,衝突的一方或雙方會部分地改變其思想、態度和習慣來適應對方,以避免、減少或消除衝突。第四階段:同化。順應的結果使雙方在很多方麵日益接近、融合,趨於一致,實現同化。[1]相比之下,這兩種分析互動過程的理論以後者更符合族群互動的情況。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族群互動都按競爭——衝突——順應——同化的模式進行的。通過對賀州漢族族群的考察,我們發現族群互動的過程還有另一種模式,那就是從磨合到整合。

1.磨合:賀州族群互動的過程

磨合,現在學者們口頭常用的這個詞,並不見於人文社會科學的詞典,在《辭海》中又稱為“走合”,指的是新的或剛經大修的汽車(機器)在其運行初期,各摩擦零件的接觸麵上的加工痕跡磨光和配合形狀密合的過程。[2]筆者借用這個詞,來說明族群互動的過程,具體地講,就是在族群互動的過程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族群通過文化的傳播而發生的相互依賴的社會交往活動,既交流文化,又交流思想和情感,溝通心理以減少和調適各族群間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矛盾和衝突,達到相互適應和和諧一致的過程。這是賀州漢族族群關係發展一個重要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