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賀州的族群關係與民族團結(1)(3 / 3)

賀州漢族族群在民間信仰上的互動也進入了很深的層次。本來民間信仰包括靈魂、自然神、圖騰、生育神、祖先神、行業神等,其不僅有特有的精神活動,伴有祭祀、巫術等行為方式,而且還有信仰媒介——巫覡,以代人通鬼神。賀州漢族族群的民間信仰活動十分活躍,且尤其重視“打醮”。所謂打醮,是在漢族中流行的一種祭祀風俗,民間常常驅瘟疫,除災害,求神拜佛,許願打醮;有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打醮酬謝,請道士打三、五、七天清醮;民間喪葬的人家,也請道士打醮,傳說為此可使亡人的靈魂升入天堂。打醮時,有的還要演戲娛神,放焰火等。而由於曆史不同,族群文化的差異,賀州本地人,都人與客家人的打醮本來邊界鮮明,本地人和都人打醮一般都隻設文壇,兩天三夜的程序和內容一般為請水——請龍——發文諜——請神——拜留——鬧堂——請神洗臉——起幡——安灶君神位——行朝——上表、施陽食——道公念經——拜神——拜懺——拜留——鬧堂——行朝——安大土——道公念經——拜懺——行朝——放生——行朝——皺邪——放水燈——崇山——行朝——拜留——妥土——送神——倒幡——送灶君——散醮。客家人打醮一般都設文壇和武壇同時進行。文壇的程序和內容與本地人和都人基本相同,武壇的程序和內容則有請龍——下油鍋、吹油火——進香——上刀山——過天橋——過火煉——唱雞歌——招神兵神將、買馬。

這種世代傳承,邊界鮮明的打醮活動在族群互動中也發生了交流,即客家人打醮往往請本地人和都人的道公師傅打文壇,請客家人的道公師傅打武壇,並且有的文、武兩壇同時進行。而本地人、都人雖然一般隻打文壇,但據報告人蔣水群說本地人中解放前也有會做武壇的道公,隻是後來失傳了。而今若想設武壇打醮就必須請客家道公來做了。筆者在賀州考察時既參加了都人的打醮,又參加了客家人的打醮,深感就是民間信仰這樣深層次的族群文化方麵,賀州漢族族群之間的互動已很深了。這種影響人們心靈和信仰互動的磨合,正是賀州漢族族群進行文化交流、思想和情感交流的需要,也正是族群互動的必然,也大大有利於族群間的磨合。由此可見,族群互動深入到了民間信仰這個層次,對於族群文化的影響也已不是表麵的,膚淺的了,而是進入了族群精神生活深層次領域。

總之,賀州漢族族群語言互動的磨合、婚姻互動的磨合、民間信仰互動的磨合,都是趨向於一個目標,即在互動中既交流文化,又交流思想和情感,以減少和調適各族群間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矛盾和衝突,達到相互適應和和諧而共處。

有意思的是,賀州族群的磨合,不僅僅是發生在本地人、都人和客家人之間,也發生在賀州的其他漢族族群——鸕鶿人、船家、廣府人、鋪門人之間,形成多元磨合的態勢,語言的磨合不必多言,賀州八步的漢族幾乎人人會說五六種,甚至七八種方言,就是在婚姻磨合上也如此,如靈鳳小學黃水金家,其本人是鋪門人,妻子是壯人;父親是鋪門人,母親是都人;祖父是都人,祖母是鋪門人;兒子是鋪門人,大兒媳是本地人;侄兒媳是客家人,呈現多元磨合的態勢。又如鸕鶿人聚居的鸕鶿村,到1998年底止,嫁入的客家人有24人,占總戶數的36.36%;本地人19人,占28.78%;九都人8人,占12.12%;廣府人1人,占1.51%;鍾山董家人1人,占1.51%,合計外來新娘占全村總戶數的78.77%.同樣呈現出多元磨合的態勢。賀州族群多元磨合的態勢,使得賀州猶如一座清除族群隔閡的大磨房。

2.整合:賀州族群互動的結果

族群互動的過程是磨合,那麼,族群互動的結果是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