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富國》雲:“人皆亂,我獨治;人皆危,我獨安;人皆失喪之,我案起而製之”;“則國安於磐石,壽於旗翼。”賀州民族團結之所以搞得好,整個社會安如磐石,其主要原因是:
(1)製度正確。製度是賀州民族團結,社會安如磐石的保障體係。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製度之一,它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製度構成了國家政治製度的體係。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確定和實行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偉大創舉。它既是社會主義民主在處理中國民族問題上的根本標誌,又是統一多民族的中國政治穩定之所在,也是各少數民族自由民主權利之所係。
解放以來,廣西省委以及其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都能堅持黨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民族區域自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完善。在這個過程中,賀州由於少數民族人口較少沒有建立自治縣一級的民族自治地方,但在瑤族聚居的黃洞和大平先後建立了兩個瑤族鄉。
黃洞是賀州瑤族占多數的一個鄉,全鄉總人口為7,054人(1998年12月統計),其中瑤族有4,720人,占總人口的66.91%,其餘為漢族和壯族,分別有1,837人和497人。故1985年7月,從蓮塘鄉劃出黃洞、都江、石門和從大寧鄉劃出三歧共4個瑤族聚居村建立了黃洞瑤族鄉。大平雖然瑤族人口並未占居多數,全鄉總人口為12,933人(1998年12月統計),其中瑤族僅3,344人,占總人口的25.86%,其餘為漢族,有9,589人。但是為了貫徹民族區域自治製度,考慮到大平是賀州瑤族相對集中的地方,故於1984年8月建立了大平瑤族鄉。這樣,在賀州,散居在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也享受到了民族自主的權利。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認真貫徹實施,使賀州少數民族實現了千百年來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性事務的願望,從而極大地調動了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賀州民族團結,社會安如磐石的製度保證。
(2)經濟發展。經濟是民族團結,社會安如磐石的基礎。要搞好民族團結,首先必然誠心誠意地積極地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如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說:“我們要誠心誠意地積極地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在蘇聯,俄羅斯民族同少數民族的關係很不正常,我們應當接受這個教訓。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立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質因素隻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我們必須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鞏固各民族的團結,來共同努力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7]這個指導思想在改革開放中得到了確認,從中央到地方確立了發展經濟是民族工作中心任務的方針。
正是在這個方針指引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賀州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尤其是鄉鎮企業的發展,據統計,1949年底,全縣手工業從業人員1980人,產值僅136.29萬元(國幣)。但到1952年,就有24個手工業社(組),從業人員增加到2150人,年產值185萬元,比1949年增長35.73%,三中全會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賀州鄉鎮企業如火如荼地發展。從1982年起,鄉鎮企業總產值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1987年,全縣鄉鎮企業總收入突破了億元大關,居梧州地區各縣首位。1990年,全縣鄉鎮企業發展到15,680個,從業人員達41,386人,年總產值1.9974億元,總收入達2.77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31.9倍、1.71倍、8.2倍和14.6倍。聯戶辦企業和戶辦企業達15,082個,從業人員33,562個,年總收入19,422萬元。1990年,全縣有黃田、八步、賀街、沙田,蓮塘、步頭、桂嶺、公會、信都9個鎮的企業總收入各超過100萬元,總收入最高的黃田鎮達到5,821萬元;全縣有7個村的企業收入各超過200萬元,最高收入的村是黃田鎮清麵村,達720萬元。就是大平瑤族鄉的鄉鎮企業1998年總產值也有721萬元,村辦73個個體企業,實現產值6,109萬元,全鄉的財政收入達17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