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以來,賀州市經濟一直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勢頭,國民生產總值每年以29%的速度增加。1996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0.3億元,農業總產值18.8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18.5%、51.52%,全市財政收入l_2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4,12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6元,分別比上年增加209元和408元。全市經濟綜合實力由過去的全區排名第28位上升到1996年的第9位,再上升到1997年的第5位,榮獲1997年度全區“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8.43億元,比上年增長13.03,9/6;工業總產值42.23億元,比上年增長13.01%;農業總產值22.72億元,比上年增長5.48%;市財政收入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19%。素有“小香港”、“小廣州”之稱的賀州,經濟實力有了更明顯的增強。經濟的發展與民族團結是相輔相成的。正是由於經濟的基礎作用.所以.賀州經濟越發展,賀州的民族團結就越鞏固。
(3)扶貧有效。賀州在發展經濟中,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大強化了民族團結的經濟基礎。瑤族是賀州扶貧的主要對象,1996年冬,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盡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以後,賀州把民族地區扶貧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1997年1月18日,市委召開了九屆五次全會,專題研究民族地區扶貧工作,作出了《關於打好扶貧攻堅戰的決定》,並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組長的扶貧攻堅領導小組,製定了工作方案,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大扶貧工作力度。由市四家班子領導成員帶領市直各部、委、局負責人分別對全市33個少數民族村開展扶貧工作,1997年4月份112名扶貧工作隊員全部到位工作,為民族地區經濟起飛,發起了反貧困的攻堅戰。
1997年4月至1998年底,市、鄉兩級財政及有關掛鉤扶貧單位共投入資金933萬元,扶助特困戶種養業項目147個,其中:種竹2,972畝,種杉木1,860畝,玉桂、八角、油茶、鬆木7,040畝,水果353畝,生薑2,920畝,煙葉500畝,養瘦肉型母豬165頭,辦羊場一個,養羊20隻,魚塘15畝;投入山區公路建設和其他建設資金465萬元,開鑿6條通往少數民族山區的公路,全長100.9公裏,目前已通車68公裏,修建村委辦公樓11座,辦小水電19千瓦,修水利41公裏。此外,還舉辦種養技術培訓班11期,參加培訓人數560人,贈送種養科技書籍6,000多冊。
在這一場反貧困的攻堅戰中,大平瑤族鄉群眾辦起腐竹加工廠430家,年產腐竹30多萬斤,產值超過100萬元,產品遠銷湖南、廣東等省,特別是大平村的村民黎炳樓,成了賀州市的致富能手,遠近聞名的“腐竹王”;步頭鎮黃石村的瑤族群眾也不甘落後,他們因地製宜,家家戶戶擴建“綠色銀行”,全村營造了杉木、八角、玉桂、油茶、水果等經濟林4,500畝,目前,人均有林26畝。村民趙福官一戶種下了杉木660畝,成了賀州市的“杉木王”;黃洞瑤族鄉黃洞村村民梁國興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開辦了木材加工廠,並引進資金與他人合股辦起膠合板廠,年產值超過150萬元,創利稅近20萬元,還安排了本村80多名勞力進廠工作。
賀州反貧困攻堅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98年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500元,人均有糧400市斤,甩掉了貧困落後的帽子。
凡此等等大規模卓有成效的扶貧工作,不僅使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也極大地密切了賀州的民族關係,增進了民族團結。可見扶貧成效是賀州民族團結,社會安如磐石的推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