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策落實。政策,作為國家和政黨的產物,對民族團結的實現和增強有著重大的作用。建國後,隨著黨的民族政策在賀州的全麵貫徹落實,社會主義的民族關係在賀州初步確立。但是民族問題的存在是長期的。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少數民族加強了對經濟利益的關心,賀州瑤族山村迫切要求改革落後、貧窮的現狀,與個別鄉鎮執行政策的偏差,引起了沙田鎮金竹、新民和獅東三個瑤族村民的不滿。這三個瑤族村東鄰鵝塘鎮,南接蒼梧縣沙頭,西連公會鎮,是鵝塘、公會和蒼梧瑤族居住地的中心地帶,山高路遠,地處沙田鎮政府駐地30多裏,總麵積317平方公裏,占沙田鎮土地麵積的三分之二,有瑤族5,500多人。在這個瑤族聚居的地區有一個石排衝,陽光充足,土地肥沃,是三個瑤族村的“糧倉”。1965年,當時的沙田人民公社把占石排衝五分之三以上的一萬二千多畝土地劃給了公社林場。1979年又重新確定了這個界限,無償地占有了石排衝的土地和林木。可是,由於林場管理的失誤,到80年代初林場名存實亡,1993年2月沙田鄉政府以9萬元人民幣承包給個人,期限為40年。這近30年的風風雨雨,損害了瑤族同胞的利益,使得這三個瑤族村的耕地嚴重不足,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所以,自1993年以來,這三個瑤族村的瑤民集體上訪不斷,發生了“歸來吧,石排村場!”“生存?生存?生存?——五千五百瑤民大聲疾呼生存”的呼聲,並提出了建立石排瑤族鄉的要求。這事引起了當時的賀縣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由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三家聯合派出了有三家領導參加的工作組,到金竹、新民和獅東三個瑤族村,廣泛聽取意見,然後於1993年9月20日在沙田鎮召開了有沙田鎮及三個瑤族村的領導和村民代表40餘人參加的“沙田鎮民族團結聯誼座談會”,通過友好協商、落實政策,製定了《沙田鎮民族團結公約》6條,其內容如下:
為搞好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達到共同繁榮富裕的目的。經沙田鎮民族聯誼座談會與會的代表商議,特定如下公約:
一、加強民族團結工作,做好民族平等團結關係。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和睦相處。禁止出現各種傷害民族感情,損害民族團結的事情。做到不利於民族團結的話不說,不利於民族團結的事不做。共同維護和發展民族和睦、團結的局麵。
二、認真貫徹實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法規。維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不侵犯、不歧視、不幹涉。對於一些侵害少數民族權益的不法分子和挑起民族矛盾、製造混亂、煽動鬧事的肇事者,要依法給予嚴厲打擊,從重處罰。
三、共同遵守法律和政策,維護好社會秩序。嚴禁賭博、嫖娼、賣淫、販毒吸毒,以及偷盜林木、竹子、農作物、耕牛、牲畜、生活生產資料,違者一律從嚴處理。
四、民族之間搞好橫向聯係,互通有無,促進經濟發展,共同繁榮。商品交易要公平合理,買賣雙方要“兩廂情願”;不論在何時何地都不得以強欺弱,以多欺少,以大壓小,強買強賣,敲詐勒索少數民族的貨物和錢財。違者亦屬欺侮少數民族行為,要給予從嚴處罰。
五、少數民族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都不容許侵犯。攔路搶劫非法進入他人住宅搜查、拘留、捆綁、毆打、辱罵他人等行為,要堅決製止和打擊,情節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以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六、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認真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教育村民增強民族團結意識,按照黨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法規,本著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及時地調處民族糾紛和危害民族團結的事件。
以上公約,自通過之日起,互相監督,共同遵守。
金竹、新民和獅東三個瑤族村民族政策的落實,不僅解決了瑤族同胞的生產、生活問題,也大大促進了民族團結的事實,也教育和啟發了賀州各級領導,要特別關照瑤族的生活,保護他們的利益。為此,賀州從瑤族居山區,以林業為主的特點,加強了對山林糾紛的處理力度,如1995年大平瑤族鄉韋誌剛鄉長認識到,在民族地區,要想發展民族經濟,搞好民族團結是前提。隻有搞好民族團結,才能形成合力,造就寬鬆的社會環境,才能安心生產、脫貧致富。為此,韋誌剛在鄉領導班子會上提出了落實政策,堅持正麵教育,加大處理山林遺留問題的力度,鞏固民族團結的主張。決定從調處山林糾紛人手,組成了三個工作組,把邊界地區的曆史遺留問題作一次徹底的大清查。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親自帶領一個工作組,深入到裏頭村作調查研究。通過走訪群眾,召開座談會,他了解到1984年建立瑤族鄉時,當時的大平公社分為大平瑤族鄉和水口鎮,而裏頭村的早禾、東風、成功、必步四個自然村正處在邊界地段。由於曆史原因,這四個自然村的房前屋後都是水口鎮群眾的山地,平時種菜、打柴、牧牛、養雞鴨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占用水口鎮的水土資源,雙方常因此發生爭執,有時甚至發生流血事件,群眾對此反應十分強烈。情況弄清楚後,韋誌剛一麵到市裏找處糾辦,法製局等有關部門彙報、谘詢,一麵找水口鎮的領導和邊界群眾協商,提出以土地換土地的解決方案。經過反複做工作雙方終於達成共識,把房前屋後的林地調換了過來。在調換的過程中,雙方群眾都不計前嫌,不在枝節問題上糾纏,發揚了互讓互利的精神,既解決了問題,方便了生產和生活,又促進了彼此之間的團結,邊界地區出現前所未有的融洽局麵。韋鄉長抓住這一典型,在全鄉掀起一場大張旗鼓地開展民族政策的學習與宣傳教育活動,前後共召開了大小型民族團結座談會三十餘次,瑤、漢兩族人民增進了友情,形成了一個和睦相處的團結局麵。現在,漢人到瑤山砍柴,采割鬆脂;瑤人到漢地耕作,趕圩、經商等,見麵都以“同年兄弟”相稱。同時也打破了舊的婚嫁傳統觀念,瑤族姑娘嫁到漢族地區,漢族姑娘嫁到瑤寨的婚姻互動也屢見不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