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賀州的族群關係與民族團結(5)(2 / 2)

賀州落實民族政策,注意照顧少數民族的利益,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層天。隨著政策的落實,民族團結也不斷得到增強,可見民族政策的落實,是促進賀州民族團結,社會安如磐石的調節器。

(5)教育推動。建設國家要以“教育為本”,增強民族團結也要以“教育為本”。賀州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絕大部分處於落後狀況。因此,發展少數民族教育,提高少數民族的素質,是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和徹底擺脫貧困的根本,也是實現民族平等,增進民族團結的根本。

解放以來,南鄉鎮壯族的教育得到了發展,現在全鎮有中學1所,小學14所,其中完小8所,80%以上的村辦起了學前班。為了辦好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南鄉黨政領導、群眾在經濟剛剛起步的情況下,就十分重視對教育的投資,僅1988年和1989年,鄉政府就撥款61萬元,群眾集資44.71萬元,加上縣撥款7.23萬元,為全鄉中小學新建了9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教學樓,共4,922平方米,搶修危房2,683平方米,修建教師宿舍792平方米,做到每個完小都有鋼筋水泥的教學樓,全鄉中小學消滅了危房。1988年時在校初中生就有524人,小學生2,953人,考上大學的有36人,中專103人,10年後的今天,有了更大的發展。[8]

治窮先治愚。“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出身於瑤族家庭的大平瑤族鄉韋誌剛鄉長深知山裏孩子求學的強烈欲望和艱難。他就一直把發展民族教育時刻放在心上。他不管多忙,都要參加每學期一次的教師總結表彰大會;每年教師節,他都要親自到最邊遠的山村教學點去看望慰問教師。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要求財政所的同誌一定要保證教師工資的優先發放,並且強調不準克扣教師的工資用來訂報訂雜誌或其他攤派……在全市二十個鄉鎮中,大平鄉的民辦、代課老師的工資是最高的,而且從不拖欠!為了改善山區的辦學條件,1996年以來,鄉政府多方籌資,先後在大平初中興建了兩幢教學大樓及一幢成教綜合樓;新建了龍槽、裏頭、威竹、宗文等小學校舍3,000多平方米,使全鄉的瑤漢學生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現在,投資40萬元的古那郵電希望小學已在1999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十年大慶前交付使用。在改善教學條件的同時,鄉裏每年還向市立初中及師範學校定向輸送一些瑤族學生去學習,培養了一大批本地急需的少數民族人才。針對山區師資薄弱問題,韋誌剛鄉長親自帶領教委辦的同誌到市人才交流中心、大中專院校物色、引進外地教師,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來大平服務。僅1997年以來就引進外地教師20人,保證了瑤鄉教育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