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瑤族鄉發展教育隻是賀州市發展教育的一個縮影。在考察中我們還了解到,為了解決瑤族中發展最落後的土瑤的教育問題,賀州市人民政府於1987年撥款3萬元辦起了賀縣瑤族(土瑤)高小班.招收學生48名,實行包住、包食、包教的“三包”教學。同時又撥2萬元,辦起了民族初中班,每年招收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學生45名,並給學生購置臥具等生活用品,還給生活特別困難的學生發給生活補助費。民族初中班辦得有聲有色,教育效果一年比一年好。為了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少數民族知識人才,賀州市人民政府於1993年4月6日,正式成立了“賀州市民族中學”,並從財政中撥款12萬元修建民族中學教學樓,使學校辦學目的更加明確,辦好民族中學的決心更足。這一大舉措,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結束了賀州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沒有初、高中生的曆史。另外,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號召下,除市政府撥款外,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外資企業、個體業主,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資助少數民族地區輟學兒童,修建學校,據統計,得到資助的學生310人,資助款物建校29所,8,700平方米,共計款160萬元。對民族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據統計,1950年,在賀州836名國家幹部中,少數民族幹部僅13人,占幹部總數的1.5%。到了1993年,賀州幹部總數為10,175人,其中少數民族幹部有1011人。占幹部總數的9.94%,比1950年增長了77.8倍。到1998年為止,賀州全市少數民族幹部中有各類高、中級專業技術人才740人,進入市、鄉(鎮)兩級領導班子的少數民族幹部有67人。他們遍布賀州各地,大多數已成為賀州各條戰線的骨幹,成了賀州民族團結的中堅力量。可見民族教育的推動,是賀州民族團結,社會安如磐石的加速器。
(6)語言互動。語言作為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各民族之間語言的互動對民族團結起著深化作用。聚居在賀州的漢、壯、瑤族,雖然語言複雜,方言林立,但是由於各民族長期雜居共處,各民族人民不僅互相學習語言,而且各民族語言互動十分普遍。如壯語很早就大量地從漢語桂柳方言和粵方言借詞,壯族先民早在唐朝就學習漢字的造字方法和偏旁部首創製了“方塊壯字”,即土俗字。同時,賀州漢族本地人所講的本地話中就含有瑤族勉語的成分。解放後,實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交往更加頻繁。中青年一代接受科技文化和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少數民族群眾會說漢語的也越來越多,筆者在南鄉鎮考察時絕大多數的壯族群眾會說桂柳話和普通話。不少漢族幹部和群眾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也學會了少數民族語言。在賀州雙語、多語現象十分普遍,有的人甚至會七八種語言或方言。語言的互動,從深層次上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感情,增強了民族團結。可見,語言互動是賀州民族團結,社會安如磐石的穩定劑。
(7)婚姻互通。婚姻不僅是一種血緣的結合,更是一種文化和心理的交融,因此,互通婚姻對促進民族團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曆史上,廣西各民族之間的通婚就已經存在,尤其是壯漢之間的通婚比較多。但由於民族壓迫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等因素,大民族往往歧視小民族,並認為小民族經濟落後而不願意與小民族通婚。小民族也往往怕受大民族歧視而不敢與大民族通婚,甚至怕本民族女子外嫁後本民族男青年找不到對象,影響民族的繁衍而不讓本民族女子外嫁。這種現象在瑤族中尤為突出。解放後,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麵的交往日益頻繁,民族間的關係顯著改善,民族間的通婚也隨之增多。這方麵的具體情況前麵已有詳細的論述,在此不贅。總之,在賀州各民族之間的通婚十分普遍,有些自然村不同民族間的通婚已成為婚姻關係的主流,就連過去極少外嫁的瑤女也開始外嫁,過去不嫁瑤族、壯族的漢族女子也有不少嫁到壯家口寨。可見,互相通婚,是賀州民族團結,社會安如磐石的凝固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