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族群的意義上,我們探討了賀州漢、壯、瑤族的民族整合,這種整合的主題是民族團結,其結果當然是對“中華民族”的總體認同。以小觀大,從賀州看廣西,乃至看全國,中國各民族整合的必然結果就是對“中華民族”的總體認同。
注釋:
[1]R·貝爾斯:《一套用於小群體互動分析的範疇》,《美國社會學譯論》第15期(1950年),第257~263頁。轉引自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74~175頁。
[2]《辭海》(1979年版)編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第1943頁。
[3]龍冠海:《社會學》,台灣三民書局,1986年,第273~275頁。
[4]徐傑舜:《論民族自我意識》,《從原始群到民族——人們共同體通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1~283頁。
[5]張齊:《他們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嗎?》,《羊城晚報》,2000年2月10日第1版。
[6]說起壯族“韋”姓的來曆,此一說“圍”改“韋”,當是壯族“韋”姓之來曆中的一個新說法。“韋”姓之“韋”來源最多的一說當是前述“韓信”後代說,還有一說,見盤穀《韋氏宗譜》記載:我之韋姓來源是在夏朝,少康帝時(約公元前21至前16世紀)封大彭之孫元哲子豕韋國[今河南省滑縣東南]為諸侯,後被商湯所滅,其公族子孫則以國名為姓,“豕韋”後簡化成“韋”,奉無哲為始祖,這是正統韋姓。實際上是“漢尊土卑”的又一個翻版。
[7]《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278頁。
[8]徐傑舜、劉小春、羅樹傑:《南鄉春色——一個壯族鄉社會變化的變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207~09頁。
[9]陳連開:《中華民族研究初探》,北京,知識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頁。
[10]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7月,第1~31頁。
[11]費孝通:《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1年5月,第7頁。
[12]費孝通:《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1年5月,第9頁。
[13]以上所述對中華民族的種種觀點,均見陳連開:《怎樣理解中華民族及其多元一體》,費孝通:《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第411~4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