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尋常之索。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救援落水的人給予金玉,不如給他一根繩索。
親賢學問,所以長德也。
——漢·劉向《說苑·建本》
親近賢能的人,向他請教知識,就會對自己的才智道德有所提高。
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患有相同疾病的人就會互相同情,遭遇同樣憂慮的人會互相援救。
同明相照,同類相求。
——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相同明亮的事物相互照應,同類的事物相互求應。
專趨人之怠,甚己之私。
——漢·司馬遷《史記·遊俠列傳》
對他人的急難要跑步去幫助,甚至超過自己的私事。
過可振而諫可覺也。
——漢·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
過失可以挽救,規諫可以使人覺悟。
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富貴的人送給人的是錢財,賢德的人送給人的是忠言。
苦言藥,甘言疾。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逆耳的話如同藥一樣可以治病,甜言蜜語則隻能使人患病。
瞽相兩扶,不傷牆木,不陷井阱。
——漢·韓嬰《韓詩外傳》
兩個盲人相互扶持,不容易被牆壁、樹木碰傷,不容易掉在井裏。比喻相互幫助。
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由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
——漢·樂府《雞鳴》
桃樹生長在露井上,李樹生長在桃樹旁邊。害蟲子齧咬桃樹的根,李樹代替桃樹讓害蟲咬而僵死。比喻相互依附,共經患難。
受人施者,常畏人。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在厄》
接受他人施舍的人,常常害怕施舍者。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
良藥雖然苦口但有利於治病,忠言逆耳但對於行為有幫助。
君子遺人以財,不若善言。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
君子送人以財物,不如送人有益的語言。
獨思,則滯而不通;獨為,則困而不就。
——三國·魏·徐幹《中論·自學》
獨自思考問題常常會受到阻礙,獨自做事常常會碰到困難而達不到目的。比喻個人能力有限。
一言之賜,過乎璵璧。
——三國·魏·王粲《反金人讚》
贈送一句有用問話,超過贈送美玉。
見人有私欲,必以正道矯之。
——晉·傅玄《傅子》
見到他人有私欲,必須用正確的道理去說服他並矯正他。
治膏肓者,必進苦口之藥;決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
治療病入膏肓的人,必須用苦口的藥物;解決疑惑,必須告以不好聽的直言。
振窮救急,傾家無愛。
——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呂布傳》
救濟窮困急難,傾家蕩產也不吝惜。
鳥能遠飛,遠飛者,六翮之力也,然無眾毛之助,則飛不遠矣。
——晉·陳壽《三國誌·魏書·崔琰傳》
鳥能飛遠,飛遠的原因,是六根強健的大羽的力量,然而沒有眾多小羽毛的協助,則不會飛得很遠。比喻任何事物都需要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