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我的時候如同兒子那樣恭敬,使人樂於接受;開導我的時候如同父親那樣慈祥,使人感到溫暖。

以德予人者謂之仁。

——《管子·戒策》

給人以道德就稱之為仁愛。比喻給人以精神幫助。

千人之眾無絕糧,萬人之群無廢功。

——《文子》

千人之眾不會斷絕糧食,萬人之群不會有不成功的事業。比喻團結互助。

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

——《鄧析子》

共同乘船渡海,中途遇上風浪,患難相救如同一個人一樣,是由於憂患相同。

謀莫難於固密,說莫難於悉聽。

——《鬼穀子·摩篇》

計謀的難處在於嚴守機密,勸說他人的難處在於全都接受。

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

——《左傳·昭公四年》

不能從別人那裏求得滿足,與別人有共同的理想就要相互幫助。

救災恤鄰,道也。

——《左傳·僖公十三年》

救濟鄰居的災難,這就是道義。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麵頰和牙床相互依賴,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受寒。比喻相互依存。

君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

——《晏子春秋·雜上》

君子認為贈送人漂亮車輛,不如贈送有益的言語。

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

——《戰國策·燕策》

送人百兩黃金,不如贈送人有益之言。

比目之魚,不相得則不能行。

——《戰國策·燕策》

比目魚,如果不相互配合就不能遊走。比喻相互依存。

多聞其過,不欲聞其善。

——《戰國策·燕策》

要耐心多聽別人對自己的批評,不要隻想聽別人對自己的誇獎。

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戰國策·趙策》

對於天下之士來說,最可貴的就是,幫助別人排除憂患、解除苦難、調解糾紛混亂而不索取報酬。

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君子看到他人身困厄境就同情支援,而小人看到他人身遭災難就幸災樂禍。

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須其出。

——《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

君子不會在人危難的時候推井下石,不會在別人困窮的時候進行攻擊,應該在此時給人以援助。

良工之與馬也,相得則然後成。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知士》

優秀的馬車夫與優良的馬,相互配合得好才能使馬車跑得快。比喻相互配合。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饑也。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愛士》

給人衣穿是由於他寒冷,給人飯吃是由於他饑餓。

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

——《禮記·儒行》

聽到善言相互轉告,見到善行相互指示。比喻相互幫助。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學記》

獨自一個人學習卻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變得孤陋而寡聞。

金勝木者,非以一刃殘林也;土勝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刀鋸雖能伐木,並非用一把刀不能伐去森林;土雖能製服水,並非用一塊土堵塞不住江河。比喻做成一件事,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