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急思親戚,臨危托故人。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
遇到困難時會想起親戚,麵臨危險時會求托朋友。
受人之托,終人之事。
——元·高明《琵琶記》
接受了他人的委托,就要把事情辦好。
有難必救,有恩必報。
——元·歐陽玄等《宋史·李穀傳》
他人有困難一定要去救助,他人對自己有恩惠一定要報答。
拯溺救焚之際,必以任人為急。
——元·歐陽玄等《宋史·李光等傳》
救援溺水、助人滅火的時候,要如同對待自己的事一樣急。
可以隱奪,難以正格。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
如果公開地規諫就會很難奏效,可以隱蔽地去改變他人的意誌。
救人須救急,施人須當厄。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救人要在有急難時,施舍應當在人的困窮之時。
苟求無過之人攻我,則終身不得一聞過矣。
——明·呂坤《呻吟語摘·補遺》
如果要求批評自己的人一點過錯都沒有,那麼一生都不會聽到有人指出自己的一次過錯。
攻我之過者,未必皆無過之人也。
——明·呂坤《呻吟語摘·補遺》
給自己提建議的人,不一定都是沒有缺點錯誤的人。
愛人不以頌而以規。
——明·海瑞《贈王朋江升寧波府太守序》
愛護人不是稱頌而是規勸。
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明·王陽明《傳習錄》
朋友之間應該指摘批評少,誘導鼓勵勸勉多才行。
任己者術窮。
——明·劉基《鬱離子·任己者術窮》
隻相信自己,辦法必定有窮盡之時。
任事者,當置身利益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明·陳繼儒《安得長者言》
做事的人,應該把自己置身在利益之外;提建議的人,應該置身在利害之中。
勸人生,濟困扶窮。
——清·曹雪芹《紅樓夢》
人生在世,應該濟困扶窮。
以善規人如贈橄欖,以惡誘人如饋漏釜也。
——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雲翠仙》
以善規勸人像贈送橄欖一樣,以惡去誘惑人像送人漏鍋一樣。
勸人息爭者,君子也;激人起事者,小人也。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勸人停止爭吵的人是君子,激將人鬧事的人是小人。
見人做不義事,須勸止之;知而不勸,勸而不力,使人過遂成,亦我之咎也。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看見別人做壞事,要勸阻製止,如果知道了而不勸阻或勸阻不力,使他犯了錯誤,這也是自己的責任和過錯。
不聞逆耳之言,過在友與。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沒有聽到過批評,這是朋友的過失。
人有求於我,如不能應,當宣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誤乃事。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他人有求於我,如果不能答應,就應該直截了當說明原因,千萬不要含糊,以免誤了大事。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作經營;有必不可勸之人,不必多費唇舌。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肯定行不通的事,就不要隨便去做;肯定不聽勸告的人,就用不著去浪費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