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操演千首曲後才能懂得音樂,觀看千支劍後才會識別寶劍。比喻實踐出真知。

朝有所聞,則夕行之。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張衡傳》

早晨剛聽說,晚上就投入實踐。

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

傳聞不如親眼所見,看影子不如察看實際形體。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文中子·禮樂》

知道事物的人不如具體實踐的人。

智不務多,務行其所知。

——唐·魏征《群書治要·體論》

才智貴不在多,貴在於實踐所了解的知識。

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

——唐·柳宗元《三贈劉員外》

隻相信書本就會造成失誤,經過了很多事情就會知道有時書中所說也是片麵的。

昏昏戀枕衾,安見於地英。

——唐·劉禹錫《秋江早發》

昏昏沉沉地留戀枕衾,如何能看見天地的英華?比喻應該接觸社會實際。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坐在一邊觀看釣魚的人,空有羨慕他人得魚的喜悅心情。比喻空想不如實踐。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唐·吳兢《貞觀政要·慎終》

認識並不難,實踐才難;實踐起來並不難,善始善終才是最難的。

隱石那知玉,披沙始遇金。

——唐·李群玉《贈元紱》

石頭裏不知道還隱藏有玉,分開沙子才能看見金子。

未入英髦用,空存鐵石堅。

——唐·張祜《賦得鐵馬鞭》

不被英雄豪傑之人使用,空有鐵石的堅硬。比喻不實踐不會有作用。

事有古而可以質於今,富有大而可以征於小。

——唐·楊炯《梓州惠義寺重閣銘序》

遇事可以用古代之事來對照如今之事,說話可以用大話來證明所說的小話。

狐假獅子勢,詐妄卻稱珍。鉛礦入爐冶,方知金不精。

——唐·釋寒山《詩三百三首》

狐狸假借獅子的威風,奸詐狂妄冒充珍獸。鉛礦放進爐子冶煉,才明白不是真的金子。比喻實踐是檢驗一切真假東西的標準。

說食終不飽,說衣不免寒;飽吃須是飯,著衣方免寒。

——唐·釋寒山《詩三百三首》

口頭說吃飯最終不能飽肚子,口頭說穿衣不能禦寒;飽肚子必須是飯,穿衣服才不會寒冷。

朝謀不及夕,言發不俟駕。

——唐·李延壽《北史·賀拔允傳附賀拔嶽》早晨計劃的事不要等到晚上再行動,說出發就不要等駕好車再行動。

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亡。

——宋·蘇軾《日喻說》

每天和水在一起,十五歲就能掌握水性。生來不識水,即使是壯年,看見舟船也會害怕。

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春天江水變暖,遊在其中的鴨兒最先知道。比喻生活在實踐中的能了解到實際情況。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宋·蘇軾《石鍾山記》

事情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而憑主觀猜測有或沒有,這如何能行?

讀其書,誦其數,而不知所以行之,未足與言治也。

——宋·蘇轍《王袞知兗州》

隻知道讀書或背誦道理,而不知道怎麼去實踐,是夠不上談論治理國家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覺得膚淺,要徹底弄懂必須親自實踐不可。

千虛不博一實。

——宋·陸九淵《陸象山先生語錄>。

一次實踐勝過一千次空想。

獨有一言,願獻於君者,曰行。

——宋·文天祥《題戴行可進學齋》

隻有一句話,願意告訴你,就是實踐。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

——宋·朱熹《性理精義》

隻有認識卻沒有實踐,那麼認識則是膚淺的。

行動,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宋·朱熹《答潘子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