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不難,實踐則困難。

有德行的人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

——漢·韓嬰《韓詩外傳》

有德行的人有三種憂慮,一是不知道,二是知道卻不學習,三是學習卻不去實行。

知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知,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由,言不務多而務審其所謂。

——漢·戴德《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

知識不貪多而力求審識其實質,實踐不貪多而力求詳知其實踐的理由,言語不貪多而力求明確其內容。

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

——漢·揚雄《法言·學行》

學習而能指導實踐為最高境界,著書立說為次,教育人為再次。

百聞不如一見。

——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一百次聽說,都不如親眼見一次。

劍不試則利鈍暗,弓不試則勁撓誣,鷹不試則巧拙惑,馬不試則良駑疑。

——漢·王符《潛夫論·考績》

劍不經過試用就不知利鈍,弓不經過試拉就不知強弱,鷹經過不試飛就不知巧拙,馬經過不試騎就不知優劣。比喻實踐可以檢驗一切。

善言古者,合之於今;能述遠者,考之於近。

——漢·陸賈《新語·術事》

常常談論古代的人,必定要用今天的實際加以檢驗;能夠講述遠處的人,必定要用周圍的實際加以查考。

染不積,則人不觀其色;行不積,則人不信其事。

——三國·魏·徐幹《中論》

染色不重,人們不知道是什麼顏色;實踐不多,人們就會懷疑你的能力。

知而弗為,莫如勿知。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子路初見》知道了卻不去實踐,還不如不知道。

有德行的人有三患:未之聞,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不得學;既得學之,患不能行。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疏證》

有德行的人有三種憂患,未聽到的,怕聽不到;已經聽到的怕學不到;已經學習了,怕不能去做。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顏回》

君子以實踐來說話,小人是隻說不做。

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困誓》

不麵臨深泉,怎麼會知道有被淹死的危險;沒有看見廣闊的大海,怎麼會知道大風和波濤的險惡。比喻不親身經曆就無法了解某些事情。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呂蒙傳》

不深入虎穴,如何能得到虎子。比喻不親身去做就不會有任何收獲。

虛爭空言,不如試之易效也。

——晉·陳壽《三國誌·魏書·杜夔傳》

空洞的爭論,不如實地去做。

氣變知時易,不眠知夕永。

——晉·陶淵明《雜詩》

天氣變化才知道季節變換了,睡不著覺才知道夜晚是漫長的。

凡探明珠,不於合浦之淵,不得驪龍之夜光也。

——晉·葛洪《抱樸子·祛惑》

凡是探取明珠的人,沒有到合浦的深淵就得不到驪龍的夜明珠。比喻不親自實踐就不會有所收獲。

神農不久疾,則四經之道不垂。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如果神農不常患病,那麼藥經就不會傳下來。比喻實踐出真知。

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相信耳聞卻懷疑目睹的事,這是古今所共患的毛病。

懸言物理,不可以言盡也;施之於事,言之難盡,而試之易知也。

——晉·傅玄《馬鈞傳》

空談事物的道理,是沒有辦法談論清楚的;具體實踐,雖然有說不清的地方,但在實踐中就容易了解了。

不涉太行險,誰知斯路難。真偽因事顯,人情難預觀。

——晉·歐陽堅石《臨終詩》

不涉足太行山的險處,誰知道路途艱難。真偽在實踐中會顯現,人情卻難以預料。

不截盤根,無以驗利器;不剖文奧,無以辨通才。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

不截斷彎曲的樹根,就不能檢驗鋒利的兵器;不剖析深奧的文章,就沒有辦法辨識學識廣博的人才。比喻實踐可以驗證一切。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