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錢財稱之為貧,學了知識卻不肯付諸行動叫做病。
朝菌不知晦朔,蟪姑不知春秋。
——《莊子·逍遙遊》
菌類不可能知道月初到月底的變化,寒蟬也不會了解一年當中有春有秋。比喻實踐是知識的源泉。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尚書·說命中》
認識並不困難,隻有實踐才是最艱難的。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二十七》
隻要不斷地實踐就能經常獲得成功,隻要不停地行進就能到達目的地。
九折臂而成醫。
——戰國·楚·屈原《九章·惜誦》
多次折斷手臂,治好之後,自己就會成為一個醫生。比喻知識來源於實踐。
以書為禦者,不盡馬之情;以古製今者,不達事之變。
——《戰國策·趙策》
仿照搬書本去駕車,不可能完全熟知馬的脾性;用古人的理論來治理當世的人,不能通達事物的變化。
金石有聲,不動不鳴;管簫有音,不吹無聲。
——《文子》
金石會發聲,但不敲打就不會鳴響;管簫會發音,但不吹不會有聲。比喻實踐的重要作用。
自見則明,借人見則暗。
——《鄧析子》
自己親眼所見便明了,聽別人說便不清楚。
漁夫習水則沉,戰夫習馬則健。
——《關尹子》
漁民由於熟習水性能潛水,戰士由於熟習戰馬會騎術。比喻實踐是知識的源泉。
獨見者為夢,同見者為覺。
——《關尹子》
獨自見到的隻能是夢境,大家都能見到的才是清醒中的感覺到的。
學之於水,不學之於禹。
——戰國·慎到《慎子》
學習治水應該到實際行動中去學,而不是從大禹那裏去學。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學記》
雖然有美味佳肴,但是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雖然有精妙理論,但是不去學習就不能了解它究竟好在哪裏。隻有通過學習才會懂得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教育別人,才知道自己知識的困乏。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漢·劉向《說苑·政理》
耳朵聽見不如眼睛看見,眼睛看見不如努力去行動實踐。
始人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
——漢·劉向《說苑·政理》
開始做官就如同進入光線暗淡的房間,時間長了就越能看清一切,看清之後就能治理好。比喻隻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治世經驗。
槁竹有火,弗鑽不燃;土中有水,弗掘無泉。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雖然枯竹有火性,但不鑽磨就不會燃燒;雖然土中有水,但是不挖掘就不會有泉水。比喻不實踐不會有成就。
百言百當,不如擇趨而審行也。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一百句話都說對了,也不如選擇可行的而審慎地去投入實踐。
臨淵羨魚,不如歸家結網。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站在深潭邊空想得到魚,不如及早回家把魚網織好來捕魚。比喻與其想入非非,不如腳踏實地去幹。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
——漢·王充《論衡·書解》
知道國家政事不當的是平民百姓,知道儒家經典錯誤的是諸子百家。
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也。
——漢·王充《論衡·實知》
不親眼所見親口所問,就不能真正懂得一件事物。
言必可行,行必可言。
——漢·賈誼《新書·大政上》
說到的就必須要做到,做到的必定能說出來。
事考功,言考用。
——漢·荀悅《申鑒·時事》
考核言和行的惟一標準是實踐。
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漢·董仲舒《對策》
尊崇所聽到的道理,則會高明;實踐所了解的知識,則會擴大學識。
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
——漢·董仲舒《仁義法》
雖然有天下最好的美味,但不親口品嚐一下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比喻實踐出真知。
言之非難,行之為難。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