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義理的人,說話簡單明了;粗心大意的人,說話費勁而混亂。
醫者,觀身之氣而知其人之壽夭;識者,觀國之氣而知其世之興衰。
——宋·王十朋《上殿禮三首》
醫生,看人的氣脈就知道他壽命的長短;有見識的人,看國家的形勢就知道是興旺還是衰落。
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
——宋·陸遊《書巢記》
天下的事情,聽說的不如看見的知道得詳細,看見的不如當事人了解得詳盡。
住山未必知山好,卻是行人得細看。
——宋·陸遊《絕句》
居住在山上不一定知道山的好處,倒是行人看得細致真切。
須是識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須得光照。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認識必須在行動之前形成,就如同走路,必須借助光亮照著。
明理可以治懼。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二先生語》通曉事物發展規律做事就不會畏懼。
未有知之而不能行者,謂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未至也。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
沒有真正通曉了而不會做的事情,所謂通曉了不能做,是沒有真正弄懂的緣故。
多聞識者,猶廣儲藥物也,知所用為貴。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
見多識廣就如同廣儲的藥物,重要的在於知道怎樣運用。
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體也。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道》
不能由於一句話說對了,一件事做好了,就認為這個人總體上都是好的。
事有大小,有先後。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後,後其所先,皆不可以適也。
——宋·程顥《論王霸之辨》
事情都有大有小,有先有後。隻注意小的,而忽視大的;把本應後辦的事提前先辦,把必須先辦的事推遲去辦,都不能夠達到治理的目的。
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宋·釋悟明《聯燈會要》
若不親身經曆一件事,就不會增長對此事的認識。
眾盲摸象,各說異端。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幾個盲人摸大象,各自對大象的感覺都不一樣。比喻片麵看問題。
苟不廣聞,乃亦不知所疑也,是知闕疑非淺學之事。
——宋·晁說之《晁氏儒言》
如果見聞不廣泛,也就不能產生疑問,據此可以知道,能夠產生疑問可不是學識淺陋的人所能做到的。
西園一點紅猶小,早被蜂兒知道。
——宋·毛滂《破陣子》
西園的花剛有一點紅色,就被蜜蜂首先知道了。比喻事物剛一有苗頭,就會被發現。
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宋·洪邁《夷堅三誌·薑七家豬》
見到怪現象並不奇怪,那怪現象就會自然消亡。
木落霜濃,探春隻梅花未。
——宋·韓元吉《點絳唇》
葉落霜濃,探測春天隻看梅花是否綻放。比喻推理判斷。
高之見下,如登高望遠,無不盡見;下之視高,如在牆外,欲窺牆裏。
——宋·袁采《袁氏世範》
從高處向低處看,如同登上高山遠望,無不盡收眼底;從低處向高處看,如同站在牆外,準備窺看牆裏。比喻人要眼界高才能洞察一切。
老成之人,言有迂闊,而更事為多;後生雖天資聰明,而見識終有不及。
——宋·袁采《袁氏世範》
年齡大的人,雖說話顯得呆滯,但經驗豐富;年齡小的人,雖天資聰明,但見識終有趕不上年紀大的人的。
知之而行,則譬如皎日當空,腳踏實地,步步相應;未知而行者,如暗中摸索,雖或中,而不中者亦多矣。
——宋·張栻《答朱元晦》
通曉道理而後行動,就如同大陽當空照耀,走起路來踏踏實實,步步和諧;不通曉道理就行動,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進,雖有的走對了,而走錯了的也不少。
樂小必害大,安近遠之迷。
——宋·張耒《夏日雜感四首》
喜歡小的事情必然損害大的事情,滿足於眼前利益長遠的目標就不會清楚。
夜犬隻知人是盜,不知人亦夜來歸。
——宋·王令《夜歸》
晚上的狗隻知道人是盜賊,不知道是主人夜間回來。比喻人的見識有限。
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
——宋·王鞏《甲申雜記》
天下人公認是正確的道理,即使是仇敵也無法改變。
水道曲折,立岸者見而操舟者迷;棋勢勝負,對弈者惑而旁觀者審。非智有明暗,蓋靜可以觀動也。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河道彎彎曲曲,站在岸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而掌舵的人卻不清楚;下棋的勝負,棋手雙方困惑迷亂而旁觀者卻看得清楚。不是智慧有什麼差別,而是靜可以觀動。
望海知廣,登山見高。
——宋·高頤《寧德縣講堂記》
看到大海才知道什麼是廣闊,登上高山才看見什麼是高大。比喻要有淵博的知識才能具有遠見卓識。
一噓吸,足以察寒暑之變;一語默,足以著行藏之妙。
——宋·胡宏《知言》
一次呼吸,足可以觀察出寒暑的變化;一句沉默的話,足可以顯示出行止的微妙。
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
——宋·邵堯夫《漁樵對問》
能用天下人的眼睛當作自己的眼睛,他的眼睛就什麼東西都能看到。
穴壁而窺,見不盈尺;我登泰山,洞視八極。
——宋·張孝祥《吳春師高遠軒居》
從牆上的小孔向外窺視,所見的範圍不超過一尺;登上高大的泰山,可以清楚地看見最邊遠的地方。
三人同行,尚聞擇善;十目所視,必不濫知。
——元·歐陽玄等《宋史·竇貞固傳》
三個人同行,往往會聽取並選擇到好的意見;十隻眼睛所看到的,必然不會看錯。
近寺人家不重僧,遠來和尚好看經。
——元·張國賓《合汗衫》
靠近寺廟的人家不看重和尚,遠處來的和尚容易念經。比喻人所具有的一種貴遠輕近的偏見。
見不盡者,天下之事;讀不完者,天下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