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見識不完的,是人世間之事;讀不完的,是人世間之書,悟不完的,是人世間的道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明·王陽明《蔽月山房》

山離得近而月亮離得遠便覺得月亮小,於是便武斷山比月亮大。

凡見識出於道理者第一,出於氣質者第二,出於世俗者第三,出於自私者為下。

——明·呂坤《呻吟語·補遺》

大凡見識因道理而產生為最高,因氣質而產生為其次,因世俗而產生為第三,出於自私自利為最下等。

耳目之聞見,善用之足以廣其心。

——明·王廷相《慎言·見聞篇》

耳朵所聞,眼睛所見,擅長使用這些能使心胸開闊。

知暵潦者莫如農,知水草者莫如馬,知寒暑者莫如蟲。

——明·劉基《鬱離子》

知道莊稼是旱是澇沒有比得上農民的,知道水和草的好和壞情況沒有比得上馬的,知道冬天夏天的冷熱沒有比得上蟲子的。比喻有真知灼見的人必須是專於一事並很有經驗的人。

功利之君,鮮不務近而忽遠。

——明·劉基《鬱離子,牧豭》

隻注重功利的君主,沒有不是顧於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目標的。

持螢燭象,得首失尾。

——明·徐光啟《刻〈幾何原本〉序》

手持螢火蟲去照大象,照見了象頭卻照不見象尾。比喻目光短小,就難於看清事物的全貌。

少所見,多所怪,見橐駝言馬腫背。

——明·楊慎《風雅逸篇》

少見便會多怪,看到駝峰就會說馬背腫得很高。

水清則見毫毛,心清則見天理。

——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體驗》

水清澈了就能看見裏麵最微小的東西,心清靜了就能發現天理良知。

識高能量大,氣盛則聲弘。

——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器量》

見識多能力就大,氣粗壯聲音就宏亮。

處事識為先,斷次之。

——明·薛瑄《讀書錄》

處理事情,首先見識,其次決斷。

南人不夢駝,北人不夢象。

——明·葉子奇《草木子》

南方人做夢不會見到駱駝,北方人做夢不會見到象。比喻環境和條件決定人的見識。

彼以成敗評豪傑者,市兒之見也。

——明·錢琦《錢公良測語》

以成敗評論英雄,是平庸的市儈見識。

帆海者不知山,駕陸者不知水。

——明·何賢明《大複集·贈楊靜之南歸·序》航海的人不知道高山的樣子,陸行的人不知道大海的模樣。比喻生活環境製約人的認識能力。

耳限於所聞,則奪其天聰;目限於所見,則奪其天明。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

耳朵聽不到聲音,就失去了天生的聽覺;眼睛看不見東西,就失去了天生的視力。

目所不見,非無色也;耳所不聞,非無聲也。

——清·王夫之《思問錄》

自己看不見,不是說沒有顏色;耳朵聽不見,不是說沒有聲音。

物之不常見者皆妖。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對不經常見的事物人們都會覺得是怪東西。

盛怒極喜時,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須一商之有識者,不然,悔隨之矣。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大怒或大喜時,性情就失去常態了,這時所作所為,一定要和有見識的人商量,不然,後悔就隨之而來了。

有言在一時,而其效見於數百年之後者。

——清·顧炎武《日知錄》

有的話雖然隻在某一時間說過,但它的效果在幾百年之後才體現出來。比喻有些遠見卓識的見解,當時並不為世人所重視,但若幹年後卻大放異采。

所見者愈少,所怪者愈多。

——清·蒲鬆齡《聊齋誌異·唐序》

看見的事物愈少,感到奇怪的事情就愈多。

雙瞳如豆,一葉迷山。

——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高序》

眼光短小如小豆,一片樹葉遮眼就看不見泰山。比喻眼光短淺。

鄙吝者,必非大器。

——清·蒲鬆齡《聊齋誌異·僧術》

目光短淺且又吝嗇之人,一定成不了大業。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清·曹雪芹《紅樓夢》

天下的事情如果洞察了解都是學問,人情世故如果熟悉懂得就是創作文章。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清·袁枚《尚識》

學問就如同弓弩,才能就如同箭頭,用見識來作指引,就能射中目標。

何以稱英雄,識以領其先。

——清·袁枚《書聽見》

如何才稱得上是英雄?首先必須要有高明的見識。

觀理自難觀勢易,彈丸累到十枚時。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揭示事物的規律特別困難,而觀察事物的姿態則十分容易,就如同壘十個彈丸那樣困難。

上看千仞,不如下看一寸;前看百裏,不如後看一屣。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

向上看千尺高,不如向腳下看一寸長;向前看百裏遙,不如向後看一步遠。比喻看得高遠,不如看眼前的和自己走過的道路。

人當大著眼目,則不為小小者所動。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

人應當目光遠大,則不會為小事動心。

情生於才,才大則情摯;識長於學,學薄則識高。

——清·何炳麟《紅樓夢論讚跋》

情趣產生於才能,才能越大情趣也就越真摯;見識生長於學問,學問越淵博見識也就越高明。

心,靈物也。不用則常存,小用之則小成,大用之剛大成,變用之則至神。

——清·唐甄《潛書·辨儒》

心是一種靈物。不用則會長久保存,稍用就會有小成就,大用就會有大成就,變通運用就會出現神奇結果。

成敗論古人,陋識殊未公。

——清·沈德潛《詠史》

以成敗評論曆史人物,這種淺陋的見識用到古人頭上是不公道的。

直窮絕頂高,始覺天地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