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黃遵憲《遊箱根》

站在最高處,才覺得天地廣闊無邊無際。

識時貴知今,通情貴閱世。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感懷》

認識形勢最可貴的是了解當前的情況,懂得人情世故最重要的是閱曆豐富。

好言所不知,自欺也。

——清·馮班《鈍吟雜錄·家戒下》

喜歡說自己所不知道的事,這叫做自欺欺人。

非識無以斷其義,非才無以善其文,非學無以練其事。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史德》

沒有見識就無法判斷義理,沒有才華便沒有辦法寫好文章,沒有學問就無法熟練地處理事務。

偏生迷,迷生執,執而為我,不複知有人。

——清·張廷玉等《明史·鄒元標傳》

偏見必然產生迷惑,迷惑必然產生固執,固執己見而且又為了自己,就不會再有別人的地位。

同乎己則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堅也;異乎己則思焉,去其所私以觀異術然後與道大適也。

——清·方苞《通蔽》

讚同自己見解的就懷疑,懷疑有受蒙蔽的地方而自己確實對的就堅持下去;不讚同自己見解的就多問幾個為什麼,丟掉自己的偏私去研究各種不同見解,這樣就可以正確認識客觀真理了。

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

——《詩經·小雅·小旻》

如果沒有去實行邁步行走的謀劃,是由於謀劃沒有得到理論的指導。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論語·衛靈公》

眾人討厭的方麵,我一定要親自考察;眾人喜好的方麵,我也一定要親自察驗。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孟子·梁惠王上》

權衡之後才能知道輕重,度量之後才能知道長短。比喻通過實踐才能有所認識。

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盡心下》

木匠和車工師傅能夠把幹活的規矩原理傳授給別人,可是無法讓別人一下子就掌握了熟練的技巧。比喻實踐的重要意義。

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把學到的東西運用於行動就可以了。

求之而後得,為之而後成,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

——《荀子·儒效》

追求之後才能有收獲,實踐之後才能有成果,積累之後才能有提高,盡善盡美才會成為聖人。比喻實踐是行事的根本。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荀子·儒效》

明白了而又不去行動,即使知識豐富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沒有聽說不如聽說,聽說不如親眼所見,親眼所見不如知道它,知道不如動手去做。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

——《荀子·儒效》

隻聽說而沒有眼見,即使聽說很多,也必然會有許多不實之處;隻看到而沒有真正了解,即使親眼目睹也隻能是些假象。

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販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

——《荀子·儒效》

人積累了耕耘的本領就成為農夫,積累了砍削的本領就成為工匠,積累了販賣貨物的經驗就成為商人,不斷地積累實踐禮義就成為有德行的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勸學》

如果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如果不靠近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荀子·修身》

道路雖然很近,但是不走也不能達到目的地;事情雖然很小,但是不去做也不能成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荀子·大略》

嘴上能說又能夠親身體驗,努力實行,這樣的人是國家的寶物。嘴上不講,但能親自於好事,這樣的人是國家的器物。嘴裏說得好,但不能親自實行,這樣的人是國家的用具。嘴裏說得好聽,其實盡幹惡事,這樣的人是國家的妖孽。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荀子·大略》

擅長學習的人能夠窮盡事物的道理,擅長實踐的人能夠探究其難處。

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荀子·大略》

對是與非疑惑不解時,就用過去的經驗來衡量它,用近前的經驗來檢驗它,用公正的態度來考察它,這樣,流言蜚語便會慢慢消失,惡言惡語也便會漸漸消失。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

——《韓非子·顯學》

任何事不進行檢驗就加以肯定,都是愚蠢。

不聽其言也,則無術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則不肖者不知。

——《韓非子·六反》

不聽他的言論,則不會知道他是否是無術之人;不任命他做事,則不會知道他是否是不好的人。比喻實踐檢驗一切。

明主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

——《韓非子·六反》

賢明的君主聽臣屬的陳述,必然要考察這些話是否有實踐價值;觀察下屬的所作所為,必然要看它是否有實績。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墨子·修身》

學者雖然有學識,但行為是根源。

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

——《墨子·修身》

隻空談而不實踐,即使有辯才也不要聽他的。

知,接也。

——《墨子·新考定經上篇》

了解,意思就是接觸。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老子》

高明的讀書人聽到真理,就勤奮地去實踐。

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莊子·天地》

雖然金石能發聲,但不敲擊不會鳴響。比喻不實踐就不會認識。

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

——《莊子·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