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識人之道(1)(2 / 3)

管仲執政時,善於把壞事變為好事,把失敗轉化為成功。他注意處理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桓公本來因為蔡姬之事發怒,要南下襲擊蔡國,管仲卻勸桓公討伐楚國,譴責楚國不向周室朝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想往北征討山戎,而管仲卻借此勸燕國修改召公時的國政。在柯地會盟時,齊桓公想背棄跟曹沫簽訂之約,管仲卻勸齊桓公守信,使天下諸侯歸心於齊。所以說:“知道了給與就是取得,是為政的法寶。”

管仲富比國君,擁有三歸台和反坫(諸侯們舉行宴會時用來放置酒杯的土台),但齊國人不認為他奢侈。管仲死後,齊國仍然遵循管仲立下的政令,使齊國強於諸侯。

晏子使楚的故事是眾所周知的,而他慧眼識越石父的故事則更值得人們稱道。

越石父有才能,但正被拘役中。晏子外出時,在道中碰上了越石父,便用自己所乘馬車的左邊的馬把他贖了出來,並一道乘車回家。回家後,晏子沒有向越石父打招呼,便進了內室。過了很長時間,晏子仍未出來,越石父便請求離去。晏子感到很驚訝,整理好衣帽向越石父道歉說:“晏嬰缺乏仁德,但我把你從厄難中解救出來,你為何那麼快就要離開我呢?”越石父說:“話不能這樣說。我聽說君子可以在不知道自己的人麵前受委曲,而在知道自己的人麵前就必須能伸展自己的意誌。剛才我在被拘役時,因為他們並不了解我,而你既然因了解我而把我贖了出來,就可以稱為知己。既然已是知己而又待我無禮,那我還不如仍被人拘役的好。”晏子於是把他請入內室,並把他作為上賓看待。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人們已耳熟能詳,在此重溫一下,對於蕭何的識人才能當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他還是平民的時候,貧窮而又沒有好的品行,不能被推選去做官,又不會做買賣謀生,經常投靠人家混飯吃,人們大都厭惡他。他多次投靠下鄉縣南昌亭亭長家食宿,一連幾個月。亭長的妻子討厭他,於是清早做好飯,就在臥房裏把飯吃掉。到了吃飯的時候,韓信去了,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知道她的用意,很惱怒,竟然跟他們斷絕關係,不再去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很多婦女在漂洗絲紗。有位老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飯給韓信吃,一直到漂洗完畢,幾十天都給他飯吃。韓信高興,對那老大娘說:“我一定會重重地報答你老人家。”老大娘生氣地說:“男子漢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報答嗎!”

準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個子高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卻是膽怯的。”當眾侮辱他說:“韓信如果不怕死,就刺我;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當時韓信仔細地打量他以後,就俯身從他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譏笑韓信,認為他膽怯。

等到項梁渡過淮水的時候,韓信帶著劍去投奔他,在項梁的麾下,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韓信又隸屬項羽,項羽任他為郎中。他多次獻策以求項羽重用,項羽都不采納。漢王入蜀時,韓信逃離楚軍而歸附漢王,仍然默默無聞。擔任連敖之職時,犯法當斬,同案的十三個人都已經被斬,輪到韓信,韓信就抬頭仰視,恰好看見滕公,就說:“漢王不想統一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滕公聽了他的話,很驚奇,又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斬。和韓信交談,很喜歡他。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就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但漢王還沒有看出他有什麼特長。

韓信多次跟蕭何交談,蕭何驚奇於他的才能。到達南鄭,將領們半路逃跑的有好幾十人,韓信考慮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並不重用,就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跑了,來不及將情況報告漢王,就親自去追趕他。有人向漢王報告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就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生氣又高興,罵蕭何說:“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漢王說:“你去追的人是誰?”蕭何說:“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將領們逃跑的數以十計,你不去追;追韓信,是騙我。”蕭何說:“其他將領都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天下人中沒有第二個。大王如果隻想長期在漢中稱王,就沒有地方用得著韓信;如果一定想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和你商量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怎樣決策了。”漢王說:“我當然也想向東方發展啊,怎麼能夠長期鬱鬱不樂地留在這裏呢?”蕭何說:“大王想向東推進,如果能夠任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任用,韓信終究要跑的。”漢王說:“我看在你的情麵上,用他做將領。”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將領,韓信也一定不會留下來的。”漢王說:“用他做大將。”蕭何說:“好得很!”於是漢王就要召見韓信並任命他。蕭何說:“大王向來傲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就像呼喚小孩子似的,這就是韓信之所以要離去的原因。大王如果一定想任用他,就選擇吉日,先行齋戒,在廣場上設置高壇,舉行完備的儀式,那樣才行啊。”漢王同意了。將領們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能被任命為大將。等到任命大將時,竟然是韓信,全軍很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