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識人之道(10)(1 / 3)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春,曾國藩調動湘、準軍七萬餘人,分兵十路,包圍天京。直到秋末,忠王李秀成在天王洪秀全多次嚴詔之下,率二十萬太平軍回救天京,激戰四十五日,屢攻不利,倉促撤離,李秀成被“嚴責革爵”。不久,洪秀全責令李秀成領兵渡江,西襲湖北,以達到“進北攻南”之效。但李秀成遲至次年春才率主力渡江西進,途遭湘軍阻截,於五月被迫從六安折返江南,調動湘軍不成,反遭重大損失。二年冬,李鴻章所率淮軍在“常勝軍”(即洋槍隊)支持下,自上海推進至常州城下。左宗棠部也進圍杭州。曾國荃部湘軍攻占天京外圍各要點,逐漸縮小包圍圈。三年正月,湘軍合圍天京。城內米糧日缺,洪秀全與將士以“甜露”(一種野草製的代食品)充饑,仍打退湘軍多次進攻。

曾國荃自受任浙江巡撫以來,深感於朝廷破格擢升,想早日攻克南京,以報知遇之恩。但南京城為天國的京都所在,已達十二年之久,堅壁固守,實力不弱,雖已有大軍三十餘萬,四周圍住,快近三年,然如用強攻,就是用百萬大軍,也無從破入。因此與部將李臣典、蕭孚泗幾個商議,明裏用大車不停地硬攻,暗裏卻挖掘地道,直達南京中心。

曾舊藩自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以團練大臣的身份出征以來,曆盡千辛萬苦,如今兵臨天京城下,他本應長噓一口氣,放鬆一下已繃緊的神經。可是,此時曾國藩卻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他所麵臨的天京城,大且固,經驗告訴他,想要在短期內攻天京,剿滅太平天國,純屬天方夜譚。在經曆了九江、安慶攻堅戰後,曾國藩認為必須對天京實施持久戰,即在對其包圍的情況下,切斷天京糧道,待其彈盡糧絕時,進行最後的攻堅。因此,攻擊的重點就是控製水、陸運輸線。

天京城大人眾,靠陸路的肩挑人扛來送糧食,猶如杯水車薪,且不經濟。長時期以來,天京城內大宗糧食主要靠水上運輸線,以長江和內河為主。內河糧道是天京至高淳,“使蘇浙之米,能高淳小河通金陵”。自從曾國荃駐紮雨花台以後,彭玉麟就將內河水路完全切斷。

九洑洲之戰以前,在長江水道上太平軍仍然控製著九洑洲、下關、燕子磯一帶,因此一些外國商人為牟取暴利,不斷偷運糧食,賣給堅守天京的太平軍將士。九洑洲之戰以後,湘軍水師先後占領了九洑洲、下關,於是長江水道也為湘所控製。此時,曾國藩一麵高價買下外商所偷運的糧食,一麵上書朝廷,通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照會各國駐華公使。要求在攻克天京以前,嚴禁外國輪船停泊在天京城外,以徹底杜絕天京的一切糧源。曾國藩在寫給曾國荃的信中說:

合圍之道,總以斷水中接濟為第一義。百餘裏之城,數十萬之賊,斷非肩挑陸運所能養活。從前有紅革船接濟,有洋船接濟,今九洑洲既克,二者皆可力禁,弟與厚、雪以全副精神查禁水路接濟,則克城之期,不甚遠矣。

對於此舉,曾國藩甚為得意,在給沈葆楨的信中不無欣慰地寫道:今大小河道皆為官兵所有,穀米日用之需,絲毫皆需肩挑入城,故賊大以為不便。因此,天京城內的太平軍麵臨著糧食日漸告罄的嚴峻局麵。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東王楊秀清為提高天京城的防禦能力,分別在九袱洲、七裏洲、中關、下關、雨花台、紫金山、秣陵關、江東橋、上方橋等處,嚴密築壘,堅如城池,並掘寬壕與之相輔。曾國荃在力克雨花台後,又屢克數處,隻有西南要隘江東橋、東南糧道上方橋還未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