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們說說“三主”。三主也是對麵相的劃分。不同的是三停是從橫的角度來劃分,三主則是從縱的方向來劃分。三停注重的是麵,三主則注重點。所謂三主,就是額、鼻、地閣(即下頦部位),分別稱為初主、中主和末主。
古代的相書認為,三主以豐隆為上相。具體說來,額頭要高廣不陷,鼻子要豐隆,下頦要圓厚。然而人的麵相並不是按照相書的要求來長的,大千世界,各種各樣麵相的人都有。有的人額頭高聳,卻有一副塌鼻子,有的人額頭、鼻子都很高,但下頦卻尖尖的,相書把這些情況都考慮進去了。這就是三停和三主可以互相彌補,具體說來就是三停的均勻平等可以彌補三主的缺陷,反之也是一樣。總的看是要將不好的項目抵好的項目,最後看看總分多少,總分高,相也就好。
另外,因為上、中、下三停與初、中,末三主都與少,中、老年人生三階段對應,所以具體判斷起來更明確。通常說來哪一停較長、光滑,相應的主就較豐隆,這就表示哪一階段的命運較好。著名的相書《麻衣相法》就說:“上停長,少吉昌,中停長,近君王,下停長,老吉祥。三停平等,富貴榮顯,三停不均,孤夭貧賤。”又說:“額尖初主災,鼻中主逃,欲知晚景事,地閣喜方高。”這兩段順口溜將三停三主的吉凶都包括進去了。
三停三主在麵相術中如同一幅地圖的經緯線,定好它們之後,就算是把圖的輪廓畫好了。然而,單有三停三主並不能將人的吉凶禍福指定出來。相士看相,固然先要觀察三停的均勻、對稱狀況及三主的豐隆高峻,但如僅局限於此,那就不免做南郭先生,濫竽充數。在大街小巷,常能見到一些平庸的相士,在略知相術的皮毛之後,便鬥膽給人相手相麵,雖也能說出個豐隆凸陷,有官有財,但若進一步追根究底,就露出了狐狸尾巴。
所以,在介紹完三停三主之後,必須再了解五嶽四瀆是怎麼回事。
首先來談五嶽四瀆這個名詞的緣由。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萬水千山中有五座名山、四條大河。隻要翻開中國地圖,便可找見這五座名山,這就是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東嶽泰山。所謂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這四水五山原本是山水名稱,為什麼相術中要借用呢?原來在中國古代,古人習慣於形象思維,認為一人之身,便是一個小天地。頭圓似天,足方像地,兩眼則為日月,口似江河,眉為山林。古人憑借這種樸素的思維方式,一步一步展開對世界的認識。在相術中,又將這種思維方式推進了一步,以為不僅人的一身是天地的縮影,而且在人的麵部、手掌部分都記錄著整個宇宙的信息。
這種思維方式是整個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的各種神秘文化和方術如內外丹術、風水術、手相術、麵相術、各種推命術、中醫術等等都可以從中找到根子。
古代麵相術中對五嶽四瀆的劃分就是古代全息思維方式的一個體現。麵相術把麵部按照地理位置劃分開來,是因為他們是認為人與天地具有息息相通的感應關係。
那麼麵相術中的五嶽四瀆指哪幾個部位呢?按照古人的意見,人的額頭為南嶽,對應額頭的下頦為北嶽,鼻子居中為中嶽,左邊顴部為東嶽,右邊顴部為西嶽。
四瀆具體為兩個耳孔為江瀆,瀆就是水的意思,兩眼為河瀆,口為淮瀆,兩鼻孔為濟瀆。
由於山水都是人們最常見的東西,所以用它們來解釋相理時就很形象,易於理解了。古人認為,判斷一個人麵相的好壞,必須看看五嶽四瀆的構成情況。
相書上說五嶽的構成以飽滿高聳、氣清色潤、相互朝拱為上相。這種說法也和山的自然屬性相通,即所謂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具體說來就是鼻子要高聳、豐隆、形正,額頭應圓隆、高挺,下頦要豐厚、方闊,左右兩顴應圓厚挺起。如果幾項都符合要求,那自然是大富大貴之相。但在現實生活中,符合這些要求的人並不多,所以,還應看看四瀆的情況,四瀆若好,對五嶽會有補救的作用。
四瀆的好壞又如何判斷呢?古代相術認為雙眼為河瀆,以深長、清秀為上,眼要黑白分明,閃爍神光。耳竅為江瀆,耳要闊深,便於藏納生氣,嘴則要方正有生氣,最好上下唇能厚薄一致,不致有缺,兩鼻孔也以圓深不露為上。
有關五嶽四瀆在命相中的吉凶情況,唐代成書的相書《月波洞中記》有一個說法:
江淮河濟湛然清,四海之中必振聲。
五嶽並無一嶽毀,一年富盡一年生。
五嶽成來四瀆濁,其人不富有官榮。
此書又引“太上老君歌”論斷五嶽四瀆的吉凶狀況:
五嶽阜成終不貧,圓頭項短足珠珍。
耳有垂珠度百春,驛馬骨成主萬人。
巨鼇骨圓尚書身,虎頭燕頸主騎兵。
鳳頭千裏受其榮,從少至老不識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