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存載著諸多傳說典故的匾額,還具有獨特的曆史、學術、實用和藝術等價值,它既向人們顯示了曆代文風、時政、地理、曆史以及文字和書法藝術變遷之過程,也成為今天人們研究曆史文化發展的最直觀的實物例證。確實,自有匾額以來,它就與人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與建築、書法、民俗、文學和藝術等緊相結合,可以說是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就其內容和作用而言,可以說是寫景狀物、言衷抒情、音流弦外,其懸於宅門之上則顯得端莊典雅,而掛在廳堂之上又使蓬篳生輝,若裝點江山名勝則更顯古色古香,更使江山增色。如此,匾額雖片辭數語,著墨不多,但望之卻巍然大觀,敘事繪景,寫意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極大的文學藝術感染力。
既然匾額有如此之功用,故大凡有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之處多有名匾依存,它們與名山勝景相輔相成,倍增景色。而這些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也正是由於有了大學者、大文豪或大書法家舉筆揮毫,題寫標名,才使其相得益彰,名馳天下。甚至有些本來不為人知的地方,也因為有了著名的匾額而使之馳名起來,遂成為人們向往的一處觀覽旅遊勝地。
粗淺解說匾額的形式變化、曆史源流及其功用,下麵就列舉幾處匾額較為重要且比較集中之地,以供讀者窺其一斑。
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應縣木塔,高六十七米有餘,是中國現存唯一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木構建築,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曆史。對於這樣一座如此高大雄偉、結構精巧的木構建築,應當何以名之、狀之、讚之,曆史上的騷人墨客、書家、學者和藝術大師們便充分利用了匾牌這一藝術形式,積極發揮其高妙的點睛作用,揮毫題寫了層層匾額,將古塔輝映得更加輝煌而絢麗。這些匾額不僅文辭精練,寓意貼切,而且書法遒勁,氣勢軒昂,堪稱是文學和書法藝術之瑰寶。當然,現存木塔內外的數十塊牌匾不僅具有文學和書法藝術上的價值,而且也是木塔修繕曆史和重要活動的珍貴史料。例如,懸掛在第五層南麵外簷的一塊“峻極神功”匾額,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北征時親筆題寫,這四個字不僅高度評賞了這一木構傑作,而且也是這一重大政治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例如,第四層南麵明武宗朱厚照於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來此進行登塔宴賞活動時所題的“天下奇觀”四字匾額,也是對這一傑構的高度評價。其他的如“萬古觀瞻”、“天柱地軸”和“天宮高聳”等匾額,莫不十分貼切而又生動地描繪出了這一木質絕構的雄姿。尤其是正麵第三層“釋迦塔”這一主題匾額,字體雄渾,體形碩壯,其形成與宋李明仲《營造法式》所例舉的“華帶”牌匾極為一致。最為珍貴的是,在這塊匾額上還記錄了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和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兩次對木塔和寺院進行修繕的題記,這是此塔早期維修的文字記載。當然,與這些匾額相配合的還有塔上的許多對聯,如第二層南麵的一副對聯曰:
拔地擎天四麵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
再如第三層南門外的一副對聯曰:
俯矚桑幹滾滾波濤縈似帶;遙指恒嶽蒼蒼岫幢屹如屏。
這些匾額和對聯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切時切景切情,十分高妙。
被稱為清帝王夏宮的北京頤和園,是匾額非常集中的地方,其數量之多,在國內恐怕是名列第一的。據初步估計,懸掛在全園建築上的匾額恐怕要達數千之多,就拿長廊一處的匾額來說,就有數十塊。例如,不僅在長廊兩頭的進出口處均有匾額,就連長廊中間的四座小亭子,每座也都有幾塊匾額懸掛其上。比如說,四座小亭子的正名匾額,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並結合湖光山色和周圍環境而題寫的,所題“留佳”、“寄瀾”、“秋水”和“清遙”四方匾額,即四亭之名,其表達的情景都顯得極為貼切。當然,除了亭的正名匾額外,其它匾額也都題寫得富有詩情畫意,比如“煙霞天成”和“文思光被”等等。再如,在長廊西頭以短廊連接的一座三層樓閣上,其中有一方名曰“山色湖光共一樓”的匾額,人們如果登樓一覽,頤和園內那萬壽山的秀色和昆明湖的波光果真是盡收眼底,這不能不使人感到這塊匾額題寫得是多麼的恰當而絕妙。當然,還有排雲殿及其前麵牌樓上的“雲輝玉宇”匾額,萬壽山東頭前山與後山分界處的城關式建築上的“赤城霞起”和“紫氣東來”匾額,西堤上的玉帶橋、界湖橋、豳風橋、鏡橋、練橋與柳橋上等橋廊上的匾額,諧趣園及其園中的亭、廊、殿、橋之匾額,無不是經過時人千錘百煉、反複推敲而寫成的。另外,當人們步入園中,舉目眺望,那一亭一殿、一廊一榭、一橋一坊、一樓一閣,都有匾額指示行徑路線或說明其所在,使匾額的實際功用得以充分體現。因此,這些匾額猶如頤和園中一顆顆明亮的珠璣,與古典園林建築、優美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散發出其獨特而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