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公元709年—公元785年),字清臣,唐朝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年間進士,曾任殿中侍禦史,後遭奸臣楊國忠排擠而離京出任平原(今屬山東)太守一職。“安史之亂”時,顏真卿與時任常山太守的哥哥顏杲卿緊密合作,派兵截斷安祿山一支叛軍的歸路,並設計捕殺了安祿山手下幾員得力部將。正是由於顏氏兄弟這一振奮人心之舉,遂使河北諸多州郡積極起兵響應,為朝廷最終平定“安史之亂”起到了極為關鍵的重要作用。後來,雖然哥哥顏杲卿在這場平叛戰爭中因兵敗被俘遭到叛軍殺害,但弟弟顏真卿則因功而升任為吏部尚書,晉封魯郡公並進京就任太子太師一職。再後來,顏真卿這位真正的學士兼鬥士在接受當朝皇帝唐德宗之詔命,前往又一叛軍李希烈軍中勸降時,不幸被李希烈殘忍殺害。對於顏真卿之死,唐德宗聞聽消息極為悲痛,當顏真卿屍體被運回京城後,他不僅頒詔對其忠烈行為予以特別褒獎,還詔令在京官員輟朝五日以示祭奠。不過,關於顏氏兄弟這種忠勇偉烈之壯舉並不為今天的人們所熟知,特別是弟弟顏真卿的盛名,則是以他創立“顏體”書法而美譽後世的,這實在是一件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事情。當然,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的顏真卿,不僅其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而且其行書更是遒勁鬱勃,使古法為之一變,對後世書法藝術影響極大,被人們稱之為“顏體”。顏真卿這種自成一體的書法藝術魅力,世人從其留存諸多的碑刻中可以盡情領略,但桂林“逍遙樓”當屬書法藝術愛好者不能不臨者之一。
3.江西吉安“祖關”
位於江西吉安南郊青原山上的淨居寺,始建於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是中國佛教禪宗青原係始祖行思禪師的法場。當年,行思禪師在此弘揚佛學時,四方僧俗禪客雲集寺院,遂創建禪宗青原一係,後為禪門曹洞、雲門、法眼三宗的祖師。就此,淨居寺也成為禪門三宗的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占地麵積約一萬平方米的淨居寺,坐東朝西,磚木結構,殿閣內除了塑有四大金剛、十八羅漢和觀音菩薩等塑像外,還鑄有千人銅鍋、百斤香爐及千斤大鍾等器物。當然,該寺最具盛名的,當屬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題寫的“祖關”匾額了。“祖關”,也就是祖庭的意思。據史書記載說,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顏真卿初到吉州(即江西吉安)就任司馬之職時,便立即前往青原山淨居寺拜謁,當時行思禪師已經圓寂25年之久,但顏真卿為了頌揚大師開創禪宗一係之貢獻,特揮毫書寫了“祖關”二字,後寺中僧人勒石嵌於大殿牆壁間。其實,顏真卿之所以看重青原山及淨居寺,不僅因為這裏是禪門曹洞、雲門和法眼三宗之祖庭,還由於自古以來文人極為濃重的山水情懷。坐落青山幽穀之中的淨居寺,左右雙峰對峙,環境清淨,景色優美,是一處難得的參禪弘法之地。顏真卿初到青原山淨居寺時,先是被這裏的景致所吸引,隨後有感於行思禪師之功德,便禁不住提筆寫了“祖關”二字。眾所周知,顏真卿向來看重且擅長楷、行二書,但“祖關”二字卻一反以往之書風,而是以篆、隸融渾的八分書,真可謂是別具一格。對此,曆代書家多有品評,例如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字元章)就曾這樣評價說:“魯公(即顏真卿)筆跡,惟廬山,吉州題名為不失真。”而“所謂吉州者,即青原山‘祖關’二字也!”隨後,他又指出:“‘祖’當有原委,魯公非忌為增加者。”
確實,顏真卿這“祖關”二字可謂是用筆穩健,氣勢宏偉,風翥鵠峙,遒毅而俊逸,新裁而古雅。可惜的是,長一點七米、寬零點八三米的石質原匾早已不見蹤跡,現存之匾是清康熙初年重新勒刻的,這從匾額下款署有“宛陵施潤章重立”字樣中可以知曉。不過,這塊重新勒刻之匾在“文革”期間也曾被折為兩段,好在上款署有“顏真卿書”的“祖關”二字沒有破損,這當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更為有趣的是,自顏真卿題寫“祖關”二字後,青原山淨居寺遂成為曆代名流文士遊覽禮佛之勝地,他們每到此地除了參禪論經之外,還吟詠題詞,使青原山淨居寺更加聲名遠揚。其中,最為引人稱譽的就是被稱為“青原墨跡四寶”——
顏真卿書“祖關”、黃山穀書“詠青原山詩”、文天祥書“青原山”和方以智書“天在山中”了。
4.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位於湖南長沙境內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是聞名遐邇的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另三座書院為: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之一。
書院,是出現於唐宋至明清時期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也是私人或官府所設聚徒講學和專門研究學問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功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至五代時,當時有智璿等兩位高僧到此建屋辦學,形成書院的雛形。而嶽麓書院的真正創建,則始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由時任潭州(即長沙)太守朱洞籌資創建,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潭州後任太守李允又對其進行擴建。到了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書院山長周式,禦賜“嶽麓書院”匾額,遂使該書院成為四大書院之一。後來,嶽麓書院先後有著名理學家張栻、朱熹和王陽明等在此主持或講學,使其更加聲名遠播。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這兩位極為重視且精通儒學的皇帝都曾禦賜書籍和匾額,遂將嶽麓書院的盛名推上了頂峰。清朝末年,維新變法運動興起,嶽麓書院與湖南新式學堂合並,改稱為“湖南高等學堂”,開始了其新學傳播的曆史使命,公元1926年湖南大學即在此基礎上正式成立。如今,湖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而修複後的嶽麓書院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使千年學府續寫了新的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