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唐宋遼金元時期(1)(3 / 3)

曆經千餘年歲月洗禮的嶽麓書院,不斷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修擴建,但主體建築始終集中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條主軸線前伸至湘江西岸,後延至嶽麓山巔,再配以大門、講堂、禦書樓、齋舍、文廟、專祠及赫曦台、亭、軒等二十餘棟具有湘楚風格的古建築,從而形成了中國書院曆史上亭台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當然,在嶽麓書院現有建築中最為耀眼的,當屬北宋年間真宗皇帝禦賜的“嶽麓書院”匾額了。據說,當年宋真宗召見書院山長周式時所賜禦書,隨後被鐫刻製匾懸掛在書院山門之上,明代又刻石嵌於湘江之濱的外門牌樓上。清朝末年,牌樓雖毀,刻石猶存,但那珍貴的木質匾額則於抗日時期被毀。如今,懸掛在書院大門門楣上的木質黑地金字匾額,是公元1984年6月依照明代遺存石刻複製而成。不過,在這方長三點四米、寬一點三米的匾額上,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真宗皇帝書法之精妙。這方“嶽麓書院”匾額,結構縝密,方正莊嚴;字體圓勁潤道,筆法舒展流暢,剛柔相兼,氣勢恢宏,端莊凝重;風格古樸,豐腴厚實,實在是書法藝術之珍品。

宋真宗趙恒(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北宋第三代皇帝,在位二十五年間積極推行重文取士政策,十分尊崇儒學,曾刊印有《九經義疏》等儒家經典傳世。

5.遼寧義縣“大雄殿”

位於遼寧義縣城內北街的奉國寺,始建於遼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為母親蕭太後在故裏所建的一座皇家寺院,初名“鹹熙寺”,後改稱為“奉國寺”,又因殿內供奉有七尊大佛,故還有“七佛寺”或“大佛寺”之稱。那麼,這是一座什麼樣的皇家寺院,它在建築等方麵有何特色,為何至今也不知是何人所書寫的“大雄殿”匾額竟能成為中國名匾呢?

作為一座皇家寺院,奉國寺集佛教、古建築、雕塑、和繪畫等曆史、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價值於一身,可以說是獨具特色,絕美天下。特別是寺院中那七尊泥塑彩繪大佛,以其高度的藝術價值獨步華夏,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就被中國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據中國著名雕塑家傅立人先生介紹說,這七尊大佛比例修長,麵部莊嚴肅穆,端正慈祥,其中眼、嘴、耳廓,都是按照佛教規儀的定製進行處理,充滿了一種裝飾的意味。另外,這七尊大佛在手印、服飾和動作上的雕塑也各不相同,而釋迦牟尼佛的頭部微向西方一側,比喻他懷念家鄉之意。所有的佛都作半跏趺坐,衣紋的處理流暢優美,統一中不失變化,有一種曹衣出水的味道,這種經過藝術家正理設計的衣紋,體現了藝術家卓越的藝術才能和深厚的技藝修養。至於那十四尊脅侍,其修長的身材、優美的體態和科學的部位關係,即使由當代人製作也難以達到這樣的水準。當然,奉國寺內除了雕塑和建築等高妙藝術及珍貴價值外,懸掛在大殿正門上方的那方“大雄殿”匾額,也堪稱是該寺的一大珍寶。

大雄殿,又稱大雄寶殿,是奉國寺的主殿,其中供奉有本尊菩薩釋迦牟尼。至於“大雄”二字,則是梵文“摩訶毗羅”的意譯,據《佛教大詞典》中解釋說:“佛有大力,能降諸魔,是謂大雄。”由此可見,這完全是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一種尊稱。懸掛在這座主殿上方的“大雄殿”匾額,不僅是高達三點零五米、寬達一點五二米的巨大木質豎匾,而且藍地陽刻金字更顯筆力沉著雄渾,外形潤美,內寓剛勁,功力深厚,堪稱是書家之名作。另外,特別引人入勝的是,在匾額四邊還透雕有六條龍飾,上邊一龍翹首俯視,龍體則隱現在舒卷雲朵之中;下邊一龍昂首仰望,龍身又浮沉在翻卷海濤之間;兩豎邊則各鑲二龍,四首昂起,左右相對,其雕工精細,玲瓏剔透,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充分表現出了製作工匠的精湛技藝。據說,這六條龍之所以如此配置,是象征著天地四方,寓含六合之意,這實在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技術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