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新中國以來(4)(1 / 2)

昭覺寺的前身,是漢朝眉州司馬董常的“建元”故宅,唐代貞觀年間改建佛刹時名為建元寺,這是昭覺寺建寺之始。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禪宗曹洞宗傳人休夢禪師出任建元寺住持時,奉旨改建元寺名為昭覺寺。五代十國時,昭覺寺遭到戰火的嚴重毀壞,名稱也一度被改為宣華苑。到了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宣華苑又改名為六祖寺,由休夢禪師的第五世法嗣延美禪師任住持。在延美禪師住持期間,他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對寺院進行全麵修複,不僅建有大雄寶殿、唱梵堂、羅漢堂、六祖堂、翊善堂、列宿堂、大悲堂、輪藏閣等主體建築,就連塑像、畫像、碑記和寺額等也恢複了舊貌,使寺院殿堂房舍增至三百餘間。到了宋神宗元豐末年(公元1085年),禪宗臨宗禪師純白出任六祖寺住持,他開堂說法,從者甚多,六祖寺遂有“西川第一叢林”之稱。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六祖寺恢複昭覺寺之名,並由著有《圓悟心要》和《茶禪一味》的高僧圓悟克勤(原號佛果克勤)兩度出任住持,使其創建的佛法與茶道一說流傳到東南亞諸多國家,特別是日本至今還把《茶禪一味》尊奉為茶道至寶。南宋高宗紹興初年(公元1131年),昭覺寺奉旨改為“禪林”。至於整個元朝時期,昭覺寺的情況限於手邊資料暫時不明,但從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降旨蜀獻王迎接智潤禪師出任昭覺寺住持並大肆擴建一事來說,應該是遭受了戰火的嚴重毀壞。昭覺寺這種屢遭戰火毀壞的情況,到了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再度重演,直到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才得到重修。曆時長達二十五年才重新修建完成的昭覺寺,這時又恢複昭覺寺之名,並就此奠定了現在人們所見到的規模。不過,昭覺寺在此後的三百多年間,雖然接納過共和國第一元帥朱德在此避難,也曾收留過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在此研習書畫,但十年“文革”期間它依然遭受到極為嚴重的人為破壞,屢毀屢建似乎是昭覺寺的一種宿命。自公元1984年開始,昭覺寺先後維修了大山門、八角亭、天王殿、地藏殿、觀音閣、禦書樓、韋馱殿、藏經樓、五觀堂、石佛殿、普同塔、先覺堂等殿堂樓亭。

其中,深廣宏敞的昭覺寺大山門經修複後,顯得更加雄偉宏闊。特別是由趙樸初題寫的“第一禪林”匾額,以褐地黃字凹麵石質鑲置於山門門楣之間,更是渾然一體。長一點五米、高一點二米的“第一禪林”匾額,並無上款,下款署有“趙樸初”三字,下複鐫有名氏印一鈐。匾文“第一禪林”四字,用筆剛柔相濟,方圓並施,於嚴整中見雄肆,沉靜中寓動宕,老勁蒼秀,古穆淵雅,立之山門,愈顯莊偉。

16.天津薊縣“薊北雄關”

位於天津薊縣縣城北麵三十餘公裏處,有明朝邊防九鎮之一薊鎮長城的一處重要關口——黃崖關。東扼山海關、西控居庸關的黃崖關,由抗倭名將戚繼光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鎮守薊州時所修建,有“京東重地”、“薊北雄關”之譽。

黃崖關關城建在泃河河穀之中,不僅兩岸山勢十分險峻,而且景色也是十萬裏長城沿線較為秀麗的。最有特點的是關城的布局,它不是城市街道那樣呈縱橫貫通的結構,而是一個曲尺形,內裏的防禦縱深極為特別而隱蔽,是真正易守難攻之絕地,故有“八卦陣”或“迷魂陣”之稱。這種結構的關城,不僅是極好的軍事防禦陣地,而且也是極為罕見的建築形製。另外,如果有幸能到黃崖關一遊,還可以沐浴到一次真情故事的淒美。相傳,有十二位同鄉青年相約到邊關修築長城以報效國家,不料在修建一座敵樓時因發生塌方事故全都命喪黃泉,十二位小夥子的妻子們在無比悲傷中卻一同出資建好了那座未完工的敵樓,為了紀念這段美麗的愛情,人們便叫這座敵樓為“寡婦樓”。其實,故事真實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心中擁有一份永久的真情,那就足夠了。

在黃崖關南門外三十米處,有一座青瓦覆頂的豎木結構雙翹五踩鬥拱牌樓一座。在這高八米、寬五點四米牌樓的正南前額上,就是著名的楷書體“薊北雄關”匾額了。寬二點四米、高零點八米的藍地金字“薊北雄關”匾額,其背麵還書有“金湯鞏固”四字。據說,原匾為清乾隆年間之物,但具體作者至今不詳,而現匾則是由天津市文聯書法家協會的唐雲來先生於公元1987年按原照片複製而成。

“薊北雄關”與“金湯鞏固”為顏體楷書,筆跡古樸質實,浩瀚大氣,結構平實,點畫周詳,技巧上洗練精凝,運筆造勢能剛柔互濟,氣度弘渾,意氣流宕,光彩四溢,很好地映襯出古長城險關威嚴的雄偉氣勢。

17.甘肅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

據教科書中稱: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綿延萬裏。

是的,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城西七公裏處的嘉峪關,作為古今軍事要地,正當河西走廊之最西口,祁連山與黑山南北對峙,雄關高踞其間,兩翼長城橫穿戈壁,接連兩山,形勢十分險要,戰略地位確實非同一般。舊時,嘉峪關就是明長城九鎮之一——甘肅衛,該關城是整個長城防線上的一個重要據點,與整個城牆、烽火台連成一體,其平麵呈梯形,從高處遠望像一個大鬥。關城的四隅有角台,角台上有高約兩層的角樓,均為磚石砌成,狀如碉堡。南北兩側城牆的正中有敵台,台上建有敵樓,麵闊三間帶有前廊。羅城西麵南北兩端亦建角台,台上也建有角樓。關城自遠處望去,碉堡林立,城樓高峙,充分顯示出了萬裏長城雄關的凜然姿態。整個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曰光化門,西門曰柔遠門。西門外的羅城城垣凸出城台,城台高達十五米,城台下方正中砌築券門,是通行關內外的該關正門。在正門門額之上,鐫刻有“嘉峪關”三個大字,即表明這是嘉峪關的大門。據說,原關城門樓下還懸掛有“天下第一雄關”匾額,是清陝甘總督左宗棠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在肅州駐軍時所題寫,可惜的是此關城門樓於解放前被拆毀,現已無跡可尋。公元1988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重修嘉峪關城樓時,甘肅著名設計師、書法家徐祖蕃應邀重新題寫了“天下第一雄關”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