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重讀古典詩文(2)(3 / 3)

君不見,作為革命老區的福安,99%的村莊是老區基點村,為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福安籍烈士,占整個閩東的1/3!

當然,這裏不但出英雄,出先烈,出悲歌慷慨之士;也出文人墨客,出專家學者,出世界冠軍,出各行各業的英才俊彥,泰山北鬥:教育家張如瀚,人物畫家郭梁,左聯作家白蓬,文藝評論家張炯,外交家兼翻譯家施元輝,乒乓球世界冠軍陳新華,世界杯射擊比賽頭號神槍手林忠仔,把“佘歌唱進北京城”的佘族歌手藍興發,名列“中國十大民間藝人”的銀雕工藝師林仕元……

更何況,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電機城,在造船港,在“名茶之鄉”和“海峽大茶都”,又有多少弄潮兒,在商品經濟的大海洋中劈波斬浪,在改革開放的大舞台上叱吒風雲!

福安,又是全國佘族人口最集中的聚居地。這裏的佘族經濟開發區,福建省唯一。這裏的民族中學,主招佘家兒女,培育佘族精英,全國唯一。就連福安的形象大使——譽滿京都、紅遍大江南北的茶藝表演團,也是以佘山的茶歌,“山哈”的“寶塔茶”節目來壓軸。佘漢同胞一家親,同在福安,有福同享,福安之福,福在其中矣!

福安之福,福在山與水之間,重在地利;

福安之福,福在城與人之間,貴在人和。

除了地利,除了人和,更重要的,還在於天時,還在於中國的開放改革,給福安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而敢於“為天下先”,勇於“第一個吃螃蟹”的福安人,正是緊緊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這才使昔日閉塞的窮山溝,“山溝裏飛出金鳳凰”,遂成為中國的電機之都;昔日默默無聞的小漁港,遂成中國民間的造船大港;昔日“名茶之鄉”,鑄就全新的“海峽大茶都”……

舉目前瞻,在海峽西岸的東北翼,在環三都澳區域發展戰略的藍圖上,福安,這座正在崛起的“生態型港口工業城市”,又將展現何等的壯麗與輝煌!

總而言之,福安多福,福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備,三者和諧之統一。隻要中國的開放改革路線不變,福安人開拓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不變,前程似錦的福安,十福太少,百福不多,縱有千福萬福,也全在美好的願景之中,豈能囿於古人區區之“五福”哉!

謹以此文,為福安父老鄉親獻上一萬個真誠的祝福!

福源山

[宋]繆烈

幽岩蕭颯商飆起,一天灝氣涼如水。金井梧飛蘭菊芳,長江浪冷蓴魚美。

雁字半側銀鉤欹,雲霞掃淨光陸離。桂花岩前香滿枝,隨意吹送到書帷。

碧潭煙斂琉璃滑,素娥乘鸞下天闕。清輝深射水晶宮,虛明洞徹蛟龍窟。

上下天光一鏡浮,冰輪輾破一天秋。今來古往事悠悠,月自升沉水自流。

盛世茶香飄寰宇

黃種生

坦洋,位於閩東最高的峰巒白雲山東麓、福安市北部,是社口鎮轄下的一個山村。這雖然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卻曾經名震海外。傳說當年從外國寄來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之名,直書“中國坦洋”即可準確無誤地送達收信人手中。

為何?就因為這裏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首——“坦洋工夫”紅茶的故鄉。在村口,有一座廊橋,名為真武橋。橋畔立著兩座巨石,一座由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駱少君題寫“工夫紅茶甲天下”;另一座由福建茶界泰鬥張天福題寫“坦洋工夫發祥地”。這廊橋,是“坦洋工夫”輝煌曆史的見證;這石刻,是兩位茶界權威人士對“坦洋工夫”精確的品評。

春之末夏之初,沿著一條小道走進坦洋村,置身於峰巒岩壑之間、流澗深潭之畔,品韻味獨特的“坦洋工夫”,聽坦洋人訴說紅茶的前世今生,觀賞青釉托杯、茶銀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商品博覽會金獎檔案照片,流連於百年炮樓、媽祖古廟、古民居、古茶行、古宗祠建築之間,不禁為亂世茶業身世浮沉而感慨萬千,為盛世茶葉香飄寰宇而歡欣鼓舞。

福安市種茶、品茶曆史悠久。1972年,省考古工作者在廉村一座古墓中出土一批青瓷,其中有三件品茶器具青釉托杯。他們與其他地區唐墓比較,提出“年代似為唐代”的看法。時過34年,一位名為餘挺的有心人,卻在同一墓室中發現有一種紋磚,上書“大業三年”四字。大業為隋煬帝楊廣的年號,從而把這塊土地上的主人種茶、品茶的曆史推至1400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