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漫漫曆史長河孕育出“坦洋工夫”。明洪武四年(1371),村民開始在坦洋村培植茶樹。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勞作,終於在清代鹹豐、同治年間開始用萎凋、搡揉、發酵、烘焙方法精製工夫紅茶。最隆盛時,光坦洋一條街就有茶行36家,每年製幹茶兩萬多箱。收購茶青的範圍上至政和新村,下至霞浦赤嶺,旁及浙江泰順、慶元,橫跨兩省七縣,方圓數百裏。海內外商賈慕名入山求市,雲集坦洋開設茶行,紅茶遠銷荷蘭、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和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坦洋村成為閩東最大的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的集散地。
作家劉鬆年在《從民居古宅看當年坦洋茶行街》中,對當年的繁榮景象有過十分生動的描繪:街頭第一家是元記茶行,行主吳賡俞。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組成,共有鋪麵36間,雇工百餘人,揀茶工200餘人,年產精製“坦洋工夫”幹茶2000餘件(合10萬千克),年可獲利潤銀元5萬塊。它以白雲山下的嶺下村為根據地,收購初製幹茶。每年發放“茶銀”時需要70多人,挑著140多桶(每桶裝1000塊)銀元,一路長蛇陣,從坦洋挑到嶺下村,發給當地農民。嶺下村的莊稼大戶們見了這麼多白花花的銀子,驚訝地說:“冬下我們挖的番薯還沒這麼多哩!”
茶葉外運分水、陸兩路,一是海上“茶葉之路”,一是陸上“茶葉之路”。坦洋村的媽祖廟,就是“坦洋工夫”經村中溪流融入“海上絲茶之路”的見證;而真武橋則是“坦洋工夫”通往外縣的一個陸路重要通道。不難想象當年挑夫們高唱著山歌、吆喝著號子從真武橋進進出出,挑出去一擔擔烏黑黑的紅茶,挑回來一擔擔白花花的銀子那種歡快、熱鬧的場麵。
據介紹,那時茶行有自己的商號和商標,有自己發行的“茶銀票”,有自己設立的茶棧。而政府則在坦洋設立茶稅局,課以茶稅。社溪兩岸一時新屋林立,三座拱橋連接兩岸,兩條平行的街道上有魚貨店、五金店、光餅鋪、布店、藥行、飯館、旅店、戲園、酒樓……各類店鋪140多家。有民諺道“坦洋三座橋,不是賭就是嫖”,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八方人流彙聚形成魚龍混雜的繁華景象。隨著街區的繁榮,財富的積聚,財主和商家們築起“城垣”,壘起炮樓,武裝衛隊最多時達360多人。至今,在坦洋村那種方型高聳的炮樓依然可見。
然而,在那列強入侵、戰亂不絕、社會動蕩的歲月裏,“坦洋工夫”也厄運連綿,浮沉起伏。從“坦洋工夫”創始以降的一百年間,受打擊最大的是日本發動的對華侵略戰爭。自從日寇侵占東南亞各國,交通阻塞,茶商絕跡,糧價飛漲,村民逃離,萬戶蕭疏。據《福安茶葉茶號》記載:坦洋茶號僅剩11家。其間商戰也暗潮洶湧。日本奸商派人潛入閩東茶區,將茶農赤腳揉撚茶葉、茶農小孩流著鼻涕隨地小便的情景拍成照片播傳造勢,企圖汙蔑損壞紅茶聲譽。一位蒞臨坦洋觀光古老茶行街的日本友人感慨地說:“中國茶葉傳入東瀛已800年,日本人明治年間就開始飲用‘坦洋工夫’茶,但許多人隻知道茶的芳香,卻不知它經曆這許多的周折。”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坦洋工夫”開始複蘇。而真正走上複興之路,則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最近幾年。福安市委、市政府將茶業作為支柱產業,把“坦洋工夫”列為重點扶持的茶葉主打品牌,下決心重振“坦洋工夫”這一百年老字號的雄風,以帶動全市茶業的發展。2006年,“中國名人共建海峽西岸和諧福安暨‘坦洋工夫’茶”係列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啟動,拉開了“坦洋工夫”品牌打造的序幕。
這些年,市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扶持茶農發展高品種茶葉,確保產品質量。同時,加大力度推介茶葉品牌,年年組織“坦洋工夫杯”優質茶葉評比賽。2007年2月,“坦洋工夫”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隨後成功注冊中國證明商標,獲得省著名商標。“坦洋工夫”成了中華名人特供茶,多次榮獲國際國內茶葉博覽會金獎,享譽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