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重讀古典詩文(3)(2 / 2)

“坦洋工夫”的品牌效應,帶動了當地茶產業的發展。福安全市幾乎村村種植茶葉。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人5775元,其中三分之一來自茶業;而在茶葉的商品總值19億元中,“坦洋工夫”占有4.8億元。400多家茶城、茶莊、茶行,分布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2萬多名精明的茶葉營銷人員,走南闖北縱橫天下。

1915年,“坦洋工夫”就獲得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的金獎。2007年12月,“坦洋工夫”參加“第十屆巴拿馬中國貿易展覽會”,頓時備受世人矚目。2009年3月,俄羅斯的米德利先生帶領采購團一行5人,專程來到“中國茶葉之鄉”實地考察和洽談貿易,並簽下“坦洋工夫”出口俄羅斯首筆訂單60萬美元。時隔40年,俄羅斯茶商終於再次踏上“坦洋工夫”原產地。這兩個小小的例子,頗能說明“坦洋工夫”正在水陸兼程重新走向世界!

盛世茶香飄寰宇,太平茶韻沐鄉鄰。如今,福安市處處茶園蒼翠,茶樓林立,茶香四溢,飲茶之風融入千家萬戶,成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頗有唐宋“比屋皆飲”、“鬥茶”盛行之遺韻。當人們安享這太平盛世的清福,怎能不感念千百年來櫛風沐雨、代代相傳的種茶人?怎能不為色澤紅豔、香氣濃鬱、味道甘醇的“坦洋工夫”高聲喝彩?

福安:中國茶葉之鄉

福安產茶曆史可追溯至隋朝之前,唐代已有“比屋皆飲”的習俗,宋代福安出現“鬥茶”習俗,以後曆經元、明、清代,茶葉生產進一步得到發展,並開始對外貿易。福安現有茶園麵積30萬畝,擁有國家、省級良種40多個,綠茶、花茶、紅茶、烏龍茶、工藝花茶多茶類並存,是全國第二大茶葉

主產市(縣),也是全國最大的綠茶、花茶主產區和最大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被國家林業部門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

“坦洋工夫”傳奇

清鹹豐初年(1851),福安坦洋村萬興隆茶莊成功試製工夫紅茶,以“坦洋工夫”為茶標,備受青睞。翌年,各莊競相仿效,遠銷歐、美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坦洋工夫”以其形美、色鮮、味醇,名列“閩紅”三大工夫紅茶之首,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茶界泰鬥張天福說,1935年之所以在福安社口設立茶葉改良場(現為福建省茶葉科學研究所),就是因為“坦洋工夫”蜚聲中外。如今,曆史名茶“坦洋工夫”不僅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而且成功注冊中國證明商標,並被認定為“中華名人特供茶”、“中國申奧第一茶”,已獲福建省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

福安:全國最大的佘族人口聚居地

鍾禾

福安現有佘族人口約6.3萬人,占全國和福建省佘族人口的9.7%和16.7%,是全國佘族人口最大的聚居地,分布在阪中、穆雲、康厝等19個鄉鎮的721個村落,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據史料記載,唐五代時期,鍾姓首先由福建汀州遷福安韓陽阪,其後裔於北宋大觀四年(1110)遷阪中大林發族,大林村成了閩東鍾姓佘族的發祥地。佘族大量遷入福安是在明朝中葉,福安佘族三大姓的“大林鍾”、“後門坪雷”和“溪塔藍”都是在這一時期入遷的。據清光緒十年(1884)編修的《福安縣誌》記載:當時福安全縣有佘族村居209個,分布在32個都。佘家在婚俗、服飾、武術、茶藝、歌舞等方麵獨具特色,每逢春節、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初一、七月七、九月九等都是佘族盤歌聚會日子。福安佘語在我國佘族中最具代表性,使用者遍及99%的佘族區,是中國佘族地區的“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