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國民間飲食文化(1)(2 / 3)

在中國境內,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保安族、東鄉族和撒拉族,他們飲食上的最大特點是不吃豬肉。他們有自己的飲食係列,可謂主副食品齊備。

他們最喜歡吃牛肉、羊肉,對雞、鴨、魚也是相當感興趣的。他們的燒全羊、炒烤肉、甜醬烤羊腿等,都是很有特色的菜肴。

再看朝鮮族的食俗。朝鮮族食品講究鮮香脆嫩,辛辣爽口。在烹調方法上,多采用生拌、明烤、醃漬、湯煮。生拌鮮魚片、生拌牛肚絲、生拌牛肉絲等,爽口生香、餘味不散,是最受歡迎的菜肴,堪稱食中佳品。朝鮮族的狗肉火鍋也是蜚聲中外的,他們以狗肉為原料,做了很多名菜佳肴。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食俗。約略地撮述幾例,也大體可窺見一斑。

“一杯羹”

在中國古代食品中,羹占有重要的地位。婦女嫁到夫家,脫去新嫁衣就要為公婆做一次羹湯,中唐詩人王建寫的《新嫁娘》詩:“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說的就是這種習俗。

史書上,著名的羹不乏記載。如三國時曹植享用的七寶羹,是用駝蹄做的,一甌價值千金。唐朝李德裕每食一杯羹,須花錢三萬,因為在他的羹裏拌雜有寶貝、珠玉、雄黃、朱砂等。宋代蔡京喜好吃鵪鵓,一碗羹須殺掉幾百隻鵪鶉。明人冒襄在水繪園大宴天下名士,中席的羊羹用羊三百隻,上席的羊羹競用羊五百隻。清時河道總督府裏,吃一碗魚羹也非十數條魚不可。

上述羹類,固然反映了封建統治者的奢侈生活,也可見古人吃羹的講究。

為了一杯羹,曆史上曾留下一幕又一幕的鬧劇。商紂王喜好吃熊掌羹,有一次他發現熊掌沒有煮爛,就殘暴地把廚子抓來殺了。漢高祖未發跡時,曾帶領一班賓客去他長嫂家,要長嫂做羹給他們吃,長嫂討厭劉邦與客來,把他們氣走了。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卻一直忘不了這件事,就把長嫂之子封為羹頡侯(“頡”即克扣之意)作為報複。更有甚者,由於分羹不勻,居然還釀成過亡國慘禍。《說苑》中記載春秋時代宋國與鄭國作戰之前,宋將華元烹羊羹享士,而為華元駕車的羊斟沒有分到。於是在作戰的時候,羊斟說:“昔之羊羹子為政(作主),今日之事我為政。”結果,他把戰車馳入鄭陣,造成華元被俘,宋軍大敗。《戰國策》亦記載說,戰國時代中山國君宴請大夫,上菜時,因羊羹太少,不能人人遍食。大夫司馬子期因為沒有分到羹,一怒之下,叛離中山,投奔楚國,並說動楚國征伐中山,導致中山君竟以一杯羹而亡國。

食蟹古史

由於螃蟹“身穿鐵甲衣,十指如箭支,胸中藏琥珀,口吐夜明珠”(蟹謎),因此古人把它視為“鎮邪”、“壓妖”的怪物,無人敢食。於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魯迅語)。

傳說漢朝時候,有一年一個縣鬧蟹災,螃蟹多得遍地皆是,田裏的莊稼都讓螃蟹給糟塌完了。如何消除蟹災,解饑救荒呢?這使縣官傷透了腦筋。

想來想去,隻有一個冒險吃蟹的辦法。於是,縣官召集百姓,捉蟹蒸煮,並帶頭剝食。豈知非但沒有送命,反而嚐到了美味。隨之,百姓紛紛仿效,以蟹代糧,居然安度饑荒。這個傳說的可信度是值得大打折扣的。因為翻開《周禮》可以看出,早在周代,古人就做螃蟹醬了,名叫“蟹胥”,以青州產的最為著名,是貢品。

我國塘蟹在南北朝時已很出名,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收有“藏蟹法”,詳細介紹了用稀糖水、鹽、蓼湯、薑末等醃製螃蟹的方法。隋唐時,糟蟹、蜜蟹均是貢品。至遲在唐代已出現了蟹粉製品的記載。宋時已有蟹黃包子(即陸遊所謂“蟹饌牢丸美,魚煮膾殘香”)、酉倉蟹、蟹羹,同時還有“炒蟹”、“酒蟹”等。再往後,元代著名畫家倪瓚著的《雲林堂飲食製度集》

中提到有梭子蟹的食法。

明清以來,比較講究食蒸蟹。李笠翁說:“凡食蟹者隻合全其故體,蒸而熟之,貯以冰盤,列之幾上,聽客自取自食……旋剝旋食則有味。”明代宋詡所著《宋代養生部》中還有“瑪瑙蟹”的製法。除此之外,明代、清代還有許多著名的蟹饌,如“蟹黃兜子”、“螃蟹餃子”等等,真可謂不勝枚舉。

我國古人對食蟹早有研究,唐陸龜蒙有《蟹誌》,宋傅肱撰有《蟹譜》。

宋高似孫著的《蟹略》,是我國第一部比較係統地研究螃蟹的科學著作,共四卷:第一卷日蟹原,蟹象;卷二日蟹鄉、蟹縣、蟹品、蟹占;卷三日蟹貢、蟹饌、蟹牒;卷四日蟹雅、蟹誌,賦、詠,收羅相當廣博,至今仍有相當價值。

食蛇趣話

劉安《淮南子》記載:“越人得髯蛇以為上肴,中國人得而棄之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