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創造的文明或文化從世界範圍來說可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大體係,每一個文明或文化都有一個誕生、成長、發展、衰落、消逝的過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從人類的全部曆史來看,我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並非曆來如此,也絕不可能永遠如此,到了21世紀,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於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為什麼我認為到了21世紀西方文化將讓位於東方文化呢?我是從東西方文化的基礎的最根本的差別在於思維方式不同這一點來考慮的。東方的思維方式、東方文化的特點是綜合;西方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分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從我們坐的凳子來說,看看太和殿皇帝的寶座,四方光板,左不能靠,右不能靠,後又不能靠,坐久了會很不舒服。再看看西方人做的凳子,中間一道略為隆起,兩邊稍凹,這樣坐著會很舒服,但要換個姿勢就會硌得難受。而我們太和殿的寶座,光板一塊,雖然坐久了不舒服,但是用什麼姿勢坐都可以。從這件小事,可說明東方人的思維和西方人不一樣。在西方,從伽利略以來的400年中,西方的自然科學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越分越細,現在已經分到層子(誇克),而且有人認為分析還沒有到底,還能往下分。東方人則是綜合的思維方式;用哲學家的語言說即是西方是一分為二,東方是合二為一。
在這方麵,自然科學界和哲學界是有爭論的。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嗎?
有不少人相信莊子的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果真如此,則西方的分析方法、西方的思維方式、西方的文化就能永遠存在下去,越分越瑣細以至無窮,西方文化的光芒也就越輝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一條人類曆史發展啟示的規律就要被揚棄。但是莊子所說的是一個數學概念,我所說的分析是物理概念,二者不可混同。
國際上對物質是否無限可分也有兩派之爭。反對物質無限性觀點的代表、大科學家海森堡(Heisenberg)認為物質不是永遠可分的,最後有個界限,這個界限是誇克,稱之為誇克封閉。其理由是誇克雖能被電子對撞機擊碎,但擊碎後仍是誇克,並未產生出新的物質。國內金吾倫同誌著有《物質可分性新論》,也主張誇克封閉。我是同意這種看法的,因為對物質永遠可分的這個觀點現在無法證實。我認為誇克現在不能封閉,但將來總有一天要封閉的。我們的一切文明、一切文化現象甚至科技不同於西方。即使是數學,看起來應該是東西方沒有差別,一加三等於四,而且還有公式,但是前兩年我在自然辯證法通訊中,看到中科院數學所吳文俊教授對《九章》一書所寫的序言裏講到東方和西方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不一樣。對數學這個自然科學的基礎尚且不一樣,何況其他科學?
多年前,我就講過21世紀是東方的世紀。西方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自認為是天之驕子,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打到1918年,基本上是歐洲人打歐洲人,戰後20年代初期,歐洲思想界出現了反思的熱潮,他們思考的是為何自認為文化至高無上的歐洲都要自相殘殺?看來西方不行了,要看東方。有本風行一時的書叫《歐洲的淪亡》,說歐洲要垮台、要滅亡,仰望東方。當時中國的《老子》《莊子》非常流行,《老子》德文譯本有五六十種。有一位我認識的牙醫,既非漢學家,又非文學家,卻憑著一本字典、一股傻勁硬是把《老子》翻譯了一遍。這說明當時不論是否搞哲學都向東方看齊。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了六年,死的人比“一戰”還要多。戰後,歐洲再次出現一股眼望東方的反思熱潮。當時除《老子》《莊子》外,又增加了禪宗、中醫、《易經》,還有印度大乘佛教。一位英國的史學家湯因比在他所著的《曆史研究》中,把各國民族的曆史作了個總結,他認為人類共同創造了23個或26個文明,每個文明或文化都有其誕生、生長、繁榮、衰微、消逝的過程,沒有任何一種文明或文化可以貫穿千秋。從他的哲學基礎出發得出的結論是西方的文化將來要消滅。至今歐美思想界仍感覺他的反思比較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