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中國倫理道德中有兩點值得提倡,第一點是講氣節、骨氣。一個人要有骨頭。我們現在不是還講解放軍硬骨頭六連嗎?文章也講風骨。骨頭本來是講一種生理的東西,用到人身上,就是指人要講氣節。孟子就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我們也不怕,貧賤我們也不怕,威武我們也不怕,這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就是說作為一個人,我有我的人格,頂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麼有錢,你做得不對我照樣不買你的賬。例子很多。《三國演義》裏有個禰衡敢罵曹操,不怕他能殺人。近代的章太炎,他就敢在袁世凱住進中南海稱帝時,到中南海新華門前罵袁稱帝。這種骨氣別的國家也不提倡。“骨氣”這個詞也不好譯,翻成英文也得用兩個詞:道德的“反抗的力量”或者“不屈不撓的力量”,我們用一個“氣節”“骨氣”,多麼簡潔明了。我們中國的小說中,隨便看看,都有像禰衡這樣的人。我們為什麼崇拜包公?就是因為他威武不能屈。
皇帝掌握生殺大權,但皇帝做錯了,包公照樣不買賬;達官顯貴雖然有錢有勢,包公也照樣不買賬。這種品行外國是不提倡的。
我常對年輕人講,不僅在國內要有人格,不能一見錢就什麼都不講了,出國也要有國格,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忘記國格。
第二點是愛國主義。世界上真正提倡愛國主義的是中國。比如蘇武北海牧羊而氣節不改的故事,連小孩都知道。寫《滿江紅》的抗金英雄嶽飛,他的愛國精神更是曆代傳誦,後人在杭州西湖邊專給他蓋了一座廟。又如文天祥,誰都知道他的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國都有他的祠堂。近代、現代的愛國英雄也多得很,如抗日戰爭中的張自忠、佟麟閣,等等。
當然,我們講愛國主義要分場合,例如,抗日戰爭裏,我們中國喊愛國主義是好詞,因為我們是正義的,是被侵略、被壓迫的。壓迫別人、侵略別人、屠殺別人的“愛國主義”是假的,是軍國主義、法西斯。所以我們講愛國主義要講兩點:一是我們決不侵略別人,二是我們決不讓別人侵略。這樣愛國主義就與國際主義、與氣節聯係上了。
關於中國傳統道德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問題,我想最好先舉例來說明。大家都知道《歌德談話錄》這本書,在1827年1月30日歌德與埃克曼的談話錄中,歌德說,我今天看了一本中國的書:《好逑傳》。中國人了不起,在中國人眼中,人跟宇宙合二為一(這是我這幾年宣傳的人與大自然和諧),男女談情說愛,相互彬彬有禮,那麼和諧、和睦,這個境界我們西方沒有。可以說,《好逑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多與《今古奇觀》處在一個水平上,甚至中國文學史也不會寫它。可是傳到歐洲,當時歐洲文化的第一代表人歌德卻大加讚美。但他是有根據的。雖然我國這類才子佳人題材的小說有些理想化,像《西廂記》,但是在當時的西方文化泰鬥看來,起碼中國作者心中的境界是很高的。歌德指出的這一點不是很值得我們回味嗎?
我認為,從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向看,中國文化包括中國道德的精華,在21世紀會在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是我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