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 / 2)

先聲明一句:對於“文化”的含義的理解五花八門。我在這裏所說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麵的一切優秀的東西。

傳統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現代化代表文化的時代性。二者都是客觀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矛盾統一,既相反,又相承。曆史上所謂現代化,是指當時的“現代”,也可以叫做時代化。

所謂現代化或者時代化,必須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當時世界上在文化發展方麵已經達到的最高水平。既然講到世界水平,那就不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事情。因此,不管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總是同文化交流分不開的。文化交流是人類曆史上以及現在人類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現代化或者時代化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進行文化交流,大力吸收外來的文化,加以批判接受。對於傳統文化,也要批判繼承,二者都不能原封不動。

原封不動就失去生命活力,人類和任何動物植物失去了生命活力,就不能繼續生存。

在曆史上任何時代,任何正常發展的國家都努力去解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矛盾。這一個矛盾解決好了,達到暫時的統一,文化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家的社會生產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經濟就能繁榮。解決不好,則兩敗俱傷。隻顧前者則流於僵化保守;隻顧後者則將成為邯鄲學步,舊的忘了,新的不會。

中國曆史上的事實可以充分證明上述的看法。試以漢代為例。漢武帝在位期間是漢代國力達到頂峰的時代,在政治方麵和經濟方麵都有輝煌的成就。在文化思想方麵,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說是保存傳統文化的一種辦法。但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僅僅對儒家思想抱殘守缺,死死抱住不放,而是放眼世界,大量吸收外來的東西。從那時候起,許多外國的動物、植物、礦物,以及其他產品從西域源源傳入中華,比如葡萄、胡瓜、胡豆、胡麻、胡桃、胡蔥、胡蒜、石榴、胡椒、苜蓿、駱駝、汗血馬、璧流離等等都是當時傳入的。西域文化,比如音樂、雕刻等也陸續傳入。

稍晚一點,佛教也傳了進來。另一方麵,中國的絲和絲織品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歐洲。總之,漢武帝及其以後的長時間中,一方麵發揚傳統文化,一方麵大搞“時代化”。盡管當時不會有什麼時代化或現代化之類的概念,人們也許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在進行這樣偉大的事業;但是他們確實這樣做了,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曆史的辯證法就是如此。文化交流大大地促進了漢代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國際上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前後的時代遂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之一。

我再舉唐代作一個例子。李唐的家世雖然可能與少數民族有某一些聯係,但是幾個著名的皇帝,特別是唐太宗,對保護中華民族、主要是漢族的傳統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學、藝術、書法、繪畫、哲學、宗教等文化的各個方麵都得到了可喜的發展。中華文化還大量向外國輸出,日本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唐太宗本人,武功顯赫,文治輝煌。他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書法家和詩人。貞觀時代,留居長安的外國人數量極大。他們帶來了各自國家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又帶回中國文化。盛唐時期遂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大都會,唐王朝成為經濟最發達、力量最雄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