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來,但是這兩個已經夠了。這一些例子透露了一條規律:在中國曆史上,凡是國力強盛時,對外文化交流,也可以叫做時代化,就進行得頻繁而有生氣。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本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國力更加強盛。凡是國力衰竭時,就閉關自守,不敢進行文化交流。這反過來更促成了國力的萎縮。打一個也許不太確切的比方。健康的人,隻要有營養,什麼東西都敢吃,結果他變得更加健康。患了胃病或者自以為有病的人,終日愁眉苦臉,哼哼唧唧,嘀嘀咕咕,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動,結果無病生病,有病加病,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清朝末年,被外國殖民主義者撞開了大門,有識之士意識到,不開放,不交流,則國家必無前途;保守者則大驚失色,決定死抱住國粹不放,決不允許時代化。當時許多有名的爭論,什麼夷夏之辯,什麼體用之爭,又是什麼本末之分,都與此有關。這是一個國家似醒非醒時的一種反映,其中也包含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鬥爭。以後經曆了民國、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等混亂的時期,終於迎來了新中國成立。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國家是健康的。對於傳統文化不一概抹殺,對於外來文化也並不完全拒絕。對於保護傳統文化曾有過一點極“左”的幹擾,影響不是很大。到了“四人幫”肆虐時期,情況完全變了。“四人幫”一夥既完全不懂傳統文化,又患了嚴重的胃病,堅決拒絕一切外來的好東西,誰要是想學習外國的一點好東西,“崇洋媚外”“洋奴哲學”等等莫須有的帽子就滿天飛舞,弄得人人談“洋”色變。如果“四人幫”不垮台,胃病勢將變成胃癌,我們國家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國家又恢複了健康。我們既提倡保護傳統文化,加以分析,批判繼承,又提倡對外開放,大搞現代化。縱觀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人們不能不承認,這是盛世之一,是最高的盛世,是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這一對矛盾的典範。從這正確的處理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全盤西化”是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的。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西方以外的國家全盤西化過。
1987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