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東西文化的互補關係(2)(1 / 3)

有的學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弊端,比如環境汙染,隻有發展科學,發展技術,發展經濟,才有可能最後解決環境問題,我不同意這種看法。為了保護環境決不能抑製科學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這個大前提是絕對正確的。不這樣做是笨伯,是傻瓜。但是處理這個問題,腦筋裏必須先有一根弦,先有一個必不可缺的指導思想,而這個指導思想隻能是東方的“天人合一”思想。否則就會像是被剪掉了觸角的螞蟻,不知道往哪裏走。

從發展的最初一刻起,就應當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念念不忘過去的慘痛教訓,想方設法,挖空心思,盡上最大的努力,對弊害加以抑製,決不允許空喊:“發展!發展!發展!”高枕無憂,掉以輕心,夢想有朝一日科學會自己找出辦法,挫敗弊害。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到了那時,魔已經無法控製,而人類前途危矣。中國舊小說中常講到龍虎山張天師打開魔罐,放出群魔,到了後來,群魔亂舞,張天師也束手無策了。最聰明最有遠見的辦法是向觀音菩薩學習,放手讓本領通天的孫悟空去幫助唐僧取經,但是同時又把一個箍套在猴子頭上,把緊箍咒教給唐僧。這樣可以兩全其美,真無愧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主張“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東方文化將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統治地位。而取代不是消滅。全麵一點的觀點是:西方形而上學的分析已快走到盡頭,而東方文化尋求綜合的思維方式必將取而代之。以分析為基礎的西方文化也將隨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綜合為基礎的東方文化。

這種代之而起,是在過去幾百年來西方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用東方的整體著眼和普遍聯係的綜合思維方式,以東方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把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這種“取代”,在21世紀可見分曉。所以結論是: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時代,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用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動,濟西方“征服自然”之窮,就可以稱之為“東西文化互補論”。東方的天人合一是帶有普遍性的一種思想,中國、印度都有。即以中國儒家為例,《易經》中有“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中庸》有“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孟子》有“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董仲舒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更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思想。這些都是綜合思維方式的典型例子。

中國的民族性:“思想包袱”與文化“危機”

中國的國民性,魯迅先生早有批判。這種批判現在仍有意義。這是因為,其一,中國的封建思想包袱最重。因此,應該下大力氣批判中國的封建思想。中國文化有精華,搞現代化要發揚這些精華,但眼前主要是反封建糟粕。我們雖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包袱很重,最重的是封建思想包袱。譬如在群眾中流行的一句話:“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就與封建思想有關係。再如官僚主義、一個人說了算、高幹子弟的特權問題、走後門等等,不尊重時間,也與封建思想有關。中國這樣一個大民族,對世界文化有過極大貢獻,把中國的傳統文化丟掉,對不起子孫後代。應該強調的是,那些妨礙生產力和思想進步的封建主義東西,應有膽量講出來,大家來改,這才是撥亂反正。

我們中國實際上是封建主義壟斷,資本主義並不多。現在,大家最不滿意的是“不正之風”,“服務態度不好”“高幹子弟怎麼怎麼了”“一個人說了算怎麼樣了”,又是民主不怎麼樣了……不尊重人才,不尊重知識,不講效率,不重視時間,這種弊病多極了。隻有克服了這些封建主義的弊病,中國的生產力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