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東西文化的互補關係(2)(2 / 3)

其二,我們的民族性出了問題。我們眼前麵對著的社會,其中的“危機”,也包括文化危機在內,比任何“危機”都更“危機”——我們的民族性出了問題。我們的民族性裏麵當然也積澱了一些好東西;但是不好的、有害的東西,其數量不少,其危害極大。犯罪的情況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的。有一點,用不著大驚小怪。但是,像中國現在這樣,大規模地製造假農藥、假種子、假化肥,一旦使用,將流毒千百萬畝耕地,影響千百萬人民的生命,這卻絕非小事了。至於偷竊農村的變壓器,割掉電線,其影響農業生產,絕不是小規模的。還有集體地、明目張膽地砍伐山上的樹林,使長江變成黃河。這不但流毒眼前,而且影響後世子孫。所以,聽說王元化先生主張徹底批判舊文化,我是讚成的。

而從社會風氣來說,也存在不少問題。有的人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急功近利,浮躁不安,隻問目的,不擇手段,小偷小摸,所在皆是。即以宴會一項而論,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浪費;但是令不行,禁不止,哪一個宴會不浪費呢?賄賂雖不能說公行,但變相的花樣卻繁多隱秘。出門必然會遇到吵架的。在公共汽車上,誰碰誰一下,誰踩誰一腳,這是難以避免的事,隻需說上一句“對不起!”就可以化幹戈為玉帛;然而,“對不起!”“謝謝!”這樣的詞兒,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說了,必須在報紙上大力提倡。中國民族性中的這些缺點,不自改革開放始,也不自建國始,更不自魯迅時代始,恐怕是古已有之了。難道我們真要“禮失而求諸野”嗎?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所麵臨的而又必須認真反省的問題。

鑒於上述理由,我認為,在處理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時,應該注意大膽“拿來”,把一切外國的好東西統統拿來,物質的好東西要拿來,精神的好東西也要拿來。應該特別強調,我們要拿來的是第三個層次裏的東西,屬於心的東西。我們要改變我們的一些心理素質、價值觀念、思想方法等等。所謂“心”的東西,指的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緒、民族性格等等。從長期的曆史研究中,我得出一個非常可貴的經驗:在我們國力興盛,文化昌明,經濟繁榮,科技先進的時期,比如漢唐興盛時期,我們就大膽吸收外來文化,從而促進了我們文化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到了見到外國東西就害怕,這也不敢吸收,那也不敢接受,這往往是我們國勢衰微,文化低落的時代。

對儒學的態度:批判與繼承

談東方文化必然要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的問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學中也有糟粕,這是肯定無疑的。對其中的糟粕,一定要拋棄,要批判,如上文說到的對封建主義的批判,是必要的。但是,批判壞東西,不能把好東西也一塊丟掉,如同潑洗澡水把澡盆中的小孩也潑掉一樣。我們東方文化中確實有些好東西,如《論語》中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做到這八個字,到共產主義也不過這個水平。類似這麼精辟的話多得很。曆史上講宋太祖時趙普曾說過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現在有人說是胡說八道,我看實際上用不了半部《論語》,有幾句話就能治天下。再如《論語》中又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容忍是中華美德之一。我們的往聖先賢,大都教導我們要容忍。

民間諺語中,也有不少容忍的內容,教人忍讓。有的說法,看似消極,實有積極意義,比如“忍辱負重”,韓信就是一個有名的例子。《唐書》記載,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問他睦族之道。公藝提筆寫了100多個“忍”字遞給皇帝。從那以後,姓張的多自命為“百忍家聲”。當然,類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話,最好是演變成道德金律,才會起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