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紡織考古中,最負盛名的無疑是對萬曆皇帝的墓葬——定陵的發掘。北京昌平天壽山腳下的十三陵是明代規模最大的皇陵區,在其方圓四十公裏的範圍內,分布著著除太祖孝陵之外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其中以長陵和定陵最為著名。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個皇帝神宗朱翊鈞(萬曆帝)及孝端、孝靖兩位皇後的合葬墓。萬曆帝朱翊鈞(公元1563~1568年)年僅十歲時即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禦極之初,首輔大學士張居正輔政,推行改革措施,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中後期怠於朝政,終年不視朝,致使朝政日趨腐敗。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曆時六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隻有二十八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三十年之久。
定陵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主動發掘的帝陵,因此黨和政府特別重視。1955年,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中科院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長範文瀾、明史專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等六人聯名上書政務院(即今國務院),請求發掘永樂帝朱棣所在的長陵。在周總理的直接關懷下,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並組建以趙其昌為隊長的考古工作隊。發掘委員會經多次會商、勘察,最後確定:在長陵發掘之前,先行試掘定陵。
1956年5月,工作隊進駐位於長陵西南大嶼山下的定陵,破土動工的試掘工作正式開始。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結束,曆時兩年零兩個月。采用考古的手段和科學的方法,以總計用工二萬餘人、耗資四十餘萬元的代價,終於使這座深藏了三百六十八年的古老幽深的地下玄宮重見天日,出土文物近三千件。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六百四十四件帝後冠服織品。該絲織品主要出自萬曆帝及孝端、孝靖兩位皇後棺內,少數置於槨上,其中成卷的匹料和袍料就有一百七十七匹,其花色品種齊全,有錦、綾、羅、緞、紗、綢、絹、絨、改機、緙絲、刺繡十一大類,是定陵出土器物中的首寶。從用途來看,除匹料外,還有很大一批龍袍袍料,主要有柿蒂形的龍雲肩通袖龍襴直身袍料,也有四團龍、八團龍補的交領龍袍料及前後方補的圓領龍袍料。定陵出土的成件衣物類文物共計四百六十七件,其中服飾三百八十五件,被褥三十四件,用品四十八件。出土的帝後服飾主要有:袞服五件、龍袍六十七件、折褶袍一件、大袖襯道袍八件、中單四十件、裳一件、蔽膝二件、女衣一百三十四件、褲十一件、裙四十七條、童衣三件、大帶、綬各七件、鞋十九雙、靴五雙、雲履氈襪二雙、膝襪二十雙、襪一百四十一雙、衛生巾一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