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瓷到白瓷,是一個偉大的創造。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礎上逐步改進而燒成的。青瓷和白瓷惟一的區別僅在於原料中含鐵量的不同,其他一切生產工序並無差異。隨著對原料的要求日益提高,使胎、釉中鐵的含量漸次減少,經過長期反複實踐,白瓷便終於誕生。
白瓷的出現,是我國陶瓷史上新的裏程碑。
俗話說,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如果沒有白瓷,就不會有青花、釉裏紅、五彩、鬥彩、粉彩等各種美麗的彩瓷。白瓷是後來各種彩繪的基礎,下麵我們還是來看一下白瓷的曆程及其成就吧!
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區別僅在於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胎色對於白瓷的生產起著重要作用,其色深淺取決於含鐵量的多少,瓷土含鐵量少則胎呈白色,含鐵量多則胎色較暗,呈灰、淺灰或深灰色。為了掩蓋胎色較暗的缺點,北方陶工學習南方製瓷經驗,在胎上施以白色化妝土。可以說,白瓷是各種彩瓷的基礎,而且白瓷一出現就與彩連在了一起,如範粹墓出土的白瓷四係罐和長頸瓶,在釉中施有綠彩,開啟了彩瓷的先河。
白瓷最先在北方出現是有一定原因的。北方天氣寒冷,冬天一到,則萬裏雪飄,漫天皆白,素裹大地,氣勢極為磅礴。這種自然景觀對人們的心理狀態產生著影響,使人們對白色有著特殊的喜愛。
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更有著“尚白”的習俗,鮮卑族就是其中之一。以後的契丹族、黨項族、蒙古族等均崇尚白色。由是觀之,中國白瓷首先出現在北方是有其自然因素和社會根源的。南方則完全不同。南方氣候溫暖,四季皆青,真是綠水長流,青山長在,因而人們對青色有著特殊的偏愛,這就使得南方陶工一直在探索著如何進一步提高青瓷的生產水平,而很少他顧。如自東漢開始燒造青瓷的越窯,到宋初時已有近千年的燒造曆史,其生產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但他們沒有向白瓷方麵發展,可以說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已故著名陶瓷學者陳萬裏先生指出,經南北朝製瓷業的發展,到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他的觀點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是高度的概括。那種認為既然是“北白”,就不應再生產青瓷的觀點顯然是不夠全麵的。
近年來在河南安陽範粹墓首次發現了北朝北齊武平六年(575年)的白瓷。主要有碗、杯、三係缸、四係缸等。這批早期白瓷具有明顯的特點:胎料經過淘煉,比較細白,沒有上化妝土。釉層薄而滋潤,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可以見出它脫胎於青瓷的淵源關係。
這些早期白瓷,不論胎釉的白度、燒成的硬度和吸水率等,都不能用現代白瓷的標準來衡量。特別是釉色呈乳濁的淡青色,還沒有完全解除氧化鐵的呈色幹擾。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有一個過程,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粗糙到精美。
到了隋代,由於南北朝的分裂局麵取得統一,白瓷取得迅速的發展。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開皇十五年(595年)的白瓷,釉色已經達到了白淨瑩潤的程度,但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說,白瓷的大發展是在唐代。著名的邢、越兩窯就是這個時代生產瓷器的主要窯場。邢窯生產白瓷,越窯生產青瓷,真可謂青白瓷器平分秋色。
唐代的白瓷以邢窯瓷器最有名,邢窯白瓷多重造型,極少紋飾,釉白而潤澤,有時微微泛黃,帶一點乳白色。古人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邢窯在河北省的內丘縣,邢窯白瓷也作為地方特產向唐廷進貢,並且已經天下流行。
唐代除邢窯燒造白瓷外,還有四川大邑窯,唐代詩人杜甫有一首讚美大邑白瓷的詩: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他說的是大邑生產的白瓷,胎質薄而且燒得很好,因此就顯得既輕又堅,敲上去的聲音像扣美玉一樣悅耳,甚至說這種錚錚之聲可傳遍整個蜀中地區。杜甫又形容這種瓷器的色澤比霜和雪更潔白。可以想象,那種輕巧細致、聲音清脆悅耳的雪白瓷器是多麼逗人喜愛呀!可惜四川大邑窯的白瓷流傳下來的很少。